再生水灌溉水平对土壤盐分累积与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韩洋

作者: 韩洋;乔冬梅;齐学斌;李平;郭魏;崔丙健;陆红飞;赵宇龙;白芳芳;庞颖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灌水;盐分;细菌;再生水;群落组成;代谢功能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20 年 36 卷 04 期

页码: 106-117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明再生水不同灌水水平下土壤盐分、氮素、磷素与细菌群落组成动态变化效应,采用室内土柱灌水试验,研究再生水、自来水不同灌水水平对土壤盐分、氮素、磷素及细菌群落组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再生水灌溉相比自来水显著提高了0~60 cm土层盐分含量、磷素及0~30 cm土层氮素含量也有所提高,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OTU数量;充分灌溉相比非充分灌溉提高了深层土壤盐分含量,降低了深层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种类数。2)不同处理土壤细菌类群以放线菌门(24.5%~40.6%)和变形菌门(22.4%~30.3%)为主。非充分灌溉下,再生水灌溉相比自来水提高了土壤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厚壁菌门及酸杆菌门比例,降低了变形菌门比例;充分灌溉下,再生水灌溉相比自来水大幅度提高了土壤放线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比例,降低了土壤变形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及厚壁菌门比例。无论是在充分灌溉还是非充分灌溉下,再生水灌溉均对土壤放线菌门表现为促进作用,对变形菌门表现为抑制作用。再生水充分灌溉相比非充分灌溉对土壤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具有促进作用,对土壤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具有抑制作用;再生水灌水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土壤中优势菌群的生长。3)各处理土壤细菌代谢通路丰度占比最大的为膜转运、碳水化合物代谢及氨基酸代谢,再生水辅以较高灌水水平能够显著促进表层土壤微生物膜转运、碳水化合物代谢及氨基酸代谢过程。因此,再生水较高灌水水平可促进土壤物质能量循环,且对土壤细菌代谢繁殖过程也可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研究可为再生水灌溉下的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提供依据。

分类号: S156.41`S154.3

  • 相关文献

[1]基于宏基因组技术的橡胶树根际细菌多样性及驱动因素. 庞通,李玉武,兰国玉,魏亚情,许心诺. 2024

[2]黄龙病对柑橘叶际微生物组的影响. 黄峰,崔一平,宋晓兵,彭埃天,凌金锋,陈霞. 2023

[3]尼罗罗非鱼幼鱼对亚硝酸盐氮长期胁迫的生理功能响应. 肖炜,陈炳霖,祝璟琳,李大宇,邹芝英,喻杰,杨弘. 2020

[4]芽孢杆菌制剂对养殖前期罗非鱼池塘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影响. 袁翠霖,李卓佳,杨莺莺,林小涛. 2010

[5]猪粪辅料促进茄果类蔬菜废弃物堆肥品质的微生物机理. 陆晓林,杨玉欣,洪春来,朱为静,朱凤香,姚燕来,洪磊东,王卫平. 2022

[6]不同种植年限羊肚菌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代谢通路. 韩雨潼,岳增良,张国印,郜静,李玭,王立安,李守勉,赵振重,刘晓薇,王凌. 2023

[7]鱼藕轮作对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影响. 张春雪,陶玲,张世羊,李晓莉,宋景华,李谷. 2013

[8]枸杞粉及其多糖对环磷酰胺致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罗青,禄璐,闫亚美,米佳,李晓莺,曹有龙,曾晓雄. 2022

[9]羔羊瘤胃发育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祁敏丽,刁其玉,张乃锋. 2015

[10]宁夏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细菌海拔分布特征. 吴霞,蔡进军,王长军,李维倩,陈刚,白阳阳. 2024

[11]粉垄耕作和间作绿肥还田对甘蔗不同生长时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周灵芝,黄渝岚,周佳,申章佑,李艳英,王锋,李素平,张宪,劳承英,韦本辉. 2023

[12]罗非鱼养殖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动态变化. 杨莺莺,袁翠霖,李卓佳,杨铿,林小涛. 2014

[13]马铃薯块茎蛾取食胁迫下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变化. 唐芬芬,杨伟克,谢昆,张祖芸,李娜. 2023

[14]施肥对玉米田植物线虫群落组成及垂直分布的影响. 刘伟,许艳丽,潘凤娟. 2011

[15]贵州省稻田主要杂草的发生及化学防除. 何占祥,李照荣,秦立新,黄学昌,李大庆. 1993

[16]中国北方桃李间作对步甲群落组成和营养级结构的影响. 刘小侠,赵章武,张青文. 2011

[17]高浓度氮磷对自然生物膜群落功能和结构的影响. 王金花,吴永红,冯彦房,陆海鹰,周徽,杨林章. 2013

[18]青藏高原北部多年冻土退化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征. 郭正刚,牛富俊,湛虎,吴青柏. 2007

[19]豆科作物间作燕麦对土壤固氮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杨亚东,冯晓敏,胡跃高,任长忠,曾昭海. 2017

[20]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不同草地生态系统恢复能力评价. 李东明,郭正刚,安黎哲.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