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褐化程度茶树组培的转录组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解

作者: 李解;翟秀明;杨娟;唐敏;侯渝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茶;褐化;转录组测序;组培

期刊名称: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ISSN: 1674-568X

年卷期: 2021 年 Z4 期

页码: 3639-364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茶(Camellia sinensis)为山茶属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内含茶叶多酚类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在茶树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阻碍茶树快繁体系的建立。为研究茶树外植体褐化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以轻、重两种不同褐化程度的茶树外植体为研究材料,运用RNA-seq技术对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功能分析,共筛选出872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其中507个显著上调,365个显著下调。通过GO和KEGG数据库,对DEGs进行功能注释分析,显示茶树组培褐化过程中与衰老、酶氧化和脂膜代谢等过程密切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在872个DEGs中,2个酶褐化相关基因、2个细胞色素P450转录因子和2个WRKY转录因子,其表达水平在两个样本间差异显著。本研究发现茶叶组织在组培过程中与酶促褐化相关的潜在基因,为解析茶树组织培养褐化过程的分子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分类号: S571.1

  • 相关文献

[1]黑暗预处理对蝴蝶兰组培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赵伶俐,范崇辉,葛红. 2006

[2]茶树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控制. 赵玮. 2008

[3]紫花苜蓿基因转化组织再生过程中褐化因素的分析. 李云霞,马晖玲,成慧. 2010

[4]蝴蝶兰防褐化技术探讨. 姚丽娟,林绍生,徐晓薇,游聚斌,陈中林. 2004

[5]四数九里香组织培养(简报). 高营营,韩晓华,张露,黄天琨,林贵美. 2015

[6]减少多年生麻栎茎段外植体褐化的材料采集与组织培养条件优化. 于艳,夏兴宏,石淑萍,孙娟,曲芳,康丽娜,郎庆龙. 2015

[7]降低茶树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程度的研究. 黄燕芬,周国兰,赵华富. 2009

[8]草莓茎尖组织培养防褐化及玻璃化研究. 付崇毅,姜伟,王建国,杜金伟. 2016

[9]非洲菊叶外植体组培中影响褐化因素及机理初探. 夏小环,王静,尹梅,陈志伟,陈善娜. 2006

[10]番茄花药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刘晓荣,陶承光,吕书文,杨国栋. 2008

[11]草莓茎尖组织培养防褐化技术优化研究. 付崇毅,姜伟,郝利清,王建国,杜金伟. 2016

[12]影响芸苔属植物(Brassica)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的因素. 杜建中,王景雪,孙毅,陈国娥,赵志国. 2004

[13]甘蔗组织培养外植体的防褐化措施. 武媛丽,谭贤教,张树珍,杨本鹏. 2013

[14]黄连木茎段启动与增殖培养中防褐化技术研究. 何敬房,肖平,苏淑钗,冷平生,姬谦龙. 2011

[15]平阳霉素诱导花生胚小叶再生体系的抑制探析. 崔雪艳,孙继军. 2016

[16]减少秋石斛在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研究. 陈亚鸿,洪磊,陈雄庭. 2009

[17]彩叶凤梨离体培养中外植体消毒及防止褐化的研究. 史华平,王彦尊,王计平. 2015

[18]‘凤丹’牡丹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优化和再生体系的建立. 刘蓉,慈惠婷,任秀霞,高洁,王顺利,张秀新. 2022

[19]小麦细胞工程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 叶兴国,林志珊,杜丽璞,徐惠君,殷桂香,王美蛟,陶丽莉,张悦,魏亦勤,任贤,韩晓峰,孙伟珊,马员春,徐琼芳,辛志勇. 2009

[20]植物组培褐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冯代弟,王燕,陈剑平.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