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抗灰斑病新抗源的选育及利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郭泰

作者: 郭泰;刘忠堂;齐宁;张荣昌

作者机构: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农科所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抗源

期刊名称: 作物品种资源

ISSN: 1000-6435

年卷期: 1996 年 01 期

页码: 9-1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利用抗灰斑病的抗源与感灰斑病的品种(品系)配制组合,选育出高抗灰斑病、广谱抗性好且抗8个生理小种的优良品系合交84-1081和合交87-1087。将此二品系用作杂交亲本,已获得一批杂种优势强、综合性状好、抗性好的品系,因而认为,合交84-1081、合交87-1087是抗灰斑病的优良新抗源。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鉴定. 丁俊杰,顾鑫,杨晓贺,胡国华,陈庆山,刘春燕,申宏波. 2011

[2]大豆常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高雪冬,李灿东,顾鑫,杨晓贺,张茂明,姚亮亮,刘伟,孟庆英,邱磊. 2020

[3]乙烯应答因子抗大豆灰斑病功能研究. 张彪,黄军艳,董彩华,赵美霞,汪承刚,刘胜毅. 2010

[4]大豆的农艺性状与大豆灰斑病抗性关系的初步分析. 李海英,冷艳华,倪宏涛,杨庆凯. 2001

[5]大豆灰斑病种质资源的SI分析. 金振国. 2008

[6]大豆亲本材料灰斑病抗性评价. 薛红. 2009

[7]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鉴定初报. 丁俊杰,文景芝,胡国华,陈庆山,刘春艳,顾鑫,郑天琪. 2007

[8]早熟高蛋白大豆品种黑河43. 刘发,闫洪睿,张雷,鹿文成,梁吉利,贾洪昌,刘英华,韩德志. 2018

[9]大豆叶片结构与灰斑病抗性的研究 Ⅰ.大豆叶片气孔密度、茸毛密度与灰斑病抗性的关系. 李海英,倪红涛,杨庆凯. 2001

[10]大豆灰斑病抗性鉴定方法及转BnERF104大豆的灰斑病抗性研究. 张彪,黄军艳,董彩华,赵美霞,汪承刚,刘胜毅. 2011

[11]早熟高蛋白大豆品种黑河43. 刘发,闫洪睿,张雷,鹿文成,梁吉利,贾洪昌,刘英华,韩德志. 2018

[12]大豆褐斑粒的发生及其预防. 陈怡. 1998

[13]中国小黑豆抗源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机制研究:Ⅱ.抑制线…. 颜清上,陈品三. 1997

[14]大豆抗灰斑病菌多个生理小种资源的筛选. 吴秀红. 2003

[15]枇杷灰斑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王莉爽,陈小均,耿坤,张斌,胡吉峰,杨学辉. 2011

[16]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灰斑病病原菌鉴定及主栽品种抗性分析. 常佳迎,刘莉,刘树森,石洁,郭宁,张海剑,刘粤阳. 2019

[17]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灰斑病病原菌鉴定及主栽品种抗性分析 被引量:1. 常佳迎,刘莉,刘树森,石洁,郭宁,张海剑,刘粤阳. 2019

[18]大豆灰斑病和孢囊线虫病的危害及症状分析. 高雪冬,李灿东,顾鑫,杨晓贺,张茂明,姚亮亮,刘伟,孟庆英,邱磊. 2020

[19]玉米灰斑病的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李世强,陈威,谭静,王坤,番兴明. 2011

[20]黑龙江省即将推广的大豆新品种(系)对灰斑病抗病性鉴定. 马淑梅,李宝英,高学文,穆继英. 199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