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豆2号高产生育动态及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胜利

作者: 刘胜利;孔新;任林昌;战勇;李玉梅;魏建军;罗赓彤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光合势;净光合生产率;新大豆2号

期刊名称: 新疆农业科学

ISSN: 1001-4330

年卷期: 2005 年 42 卷 04 期

页码: 244-247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在实现了1hm2产量4536kg基础上,研究了新大豆2号产量构成、生长发育动态及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表明:产量垂直分布以中上部为主,下部也有一定的产量;开花至结荚时期是植株生长最快的时期,株高日增长2.14cm;鼓粒盛期叶面积达到最大(LAI:5.47),叶面积的动态变化属稳生稳降型;干物质积累以结荚鼓粒期最快,日增加463.5kg/hm2;总光合势199178.7m2/d,其中结荚鼓粒期至黄熟初期占总光合势63.6%;平均净光合生产率3.34g/m2·d,结荚至鼓粒期最高达8.7g/m2·d;NR酶花期最高,蔗糖酶活力和H2O2酶鼓粒期最高。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复播油用向日葵不同密度对群体生理参数及产量的影响. 刘胜利,王鹏,柳延涛,赵刚,李万云,陈寅初. 2018

[2]两系杂交早稻香两优139的净光合生产率及干物质在器官中的分配. 蔡立湘,刘登中. 2003

[3]氮磷钾配比对红芸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晋凡生,韩彦龙,李海金,李洁,李晓平. 2017

[4]紧凑型玉米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陈国平,赵久然,李伯航,王忠孝,李维岳,尹枝瑞. 1993

[5]不同种植方式下马铃薯的群体结构研究. 何庆才,何昀昆. 2007

[6]刈割高度对冬小麦再生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王茜,杨丽群,雷家运,杨景宁,王玉平,王丹丹,杨倩,沈禹颖. 2017

[7]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研究. 刘欣芳,李静,徐长成,马骏,邵帅,齐欣. 2021

[8]干旱胁迫对水稻农艺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综述. 杨晓龙,汪本福,李阳,张枝盛,李进兰,余振渊,程建平. 2020

[9]双深松覆盖对丘陵旱区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李俊红,姚宇卿,吕军杰,张洁,丁志强,于新峰. 2013

[10]遮阴条件下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的增产效应. 乔江方,刘京宝,黄璐,夏来坤,朱卫红,李川. 2013

[11]移栽行距和密度对新稻36号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朱小霞,王奉斌,文孝荣,唐福森,袁杰,张燕红,赵志强,布哈丽且木,蔡栋. 2014

[12]吉育86在新疆高产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性状分析. 赵靓,张恒斌,曾凯,罗赓彤,战勇. 2018

[13]不同生态类型玉米品种生产潜力比较分析. 钟昌松,吕巨智,石达金,范继征,闫飞燕,卢生乔,弓雪,陈坤,刘亚利,张述宽. 2021

[14]化控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刘春晓,张玉,刘强,何春梅,汪黎明,高新学,刘玉敬,董瑞,刘铁山. 2019

[15]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东北春玉米区主栽品种的适应性分析. 王金艳,李刚,马骏,孙楠,范金玲. 2015

[16]大豆不同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关系. 曹金锋,赵双进,卢思慧,王茹芳,高广居,胡铁欢,徐泽茹,吴凤训. 2009

[17]播种方式与密度互作对糜子群体冠层及产量的影响. 杨军学,罗世武,程炳文,张尚沛,张晓娟,李凯,王湛,王勇. 2022

[18]安徽沿江地区“籼改粳”机插栽培高产技术初探. 周永进,吴文革,严文学,王松洋,周陶竹. 2015

[19]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刘春晓,董瑞,张秀芝,刘铁山,何春梅,汪黎明,高新学,刘玉敬,刘强,陈凯. 2017

[20]大豆“两垄一沟”栽培法冠层中光分布特点的研究. 胡立成,丁希明,姚远,董丽华,王以芝,林蔚刚,郭宇红. 199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