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少昆

作者: 李少昆;王崇桃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产量;增产因素;发展趋势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09 年 42 卷 06 期

页码: 1941-195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索今后玉米增产的途径,本文从单产提高的主要措施、技术特征和增产机理角度,分析了50多年来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从1949至2007年中国玉米单产每公顷提高了4205.1kg,增幅为437.3%,年均增加85.84kg·hm-2;总产由1241.8万吨提高到15230.0万吨,增加了12.3倍,其中单产增加的贡献占68.4%、种植面积扩大的贡献为31.6%,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单产的增加。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1)玉米品种选育由筛选推广优良农家品种——品种间杂交种——双交种、三交种——单交种4个阶段,在杂种优势得到广泛利用后,抗病基因选择、株型改良、保绿与晚熟成为玉米品种产量潜力提高的主要育种技术方向,今后将向着耐密、抗逆、广适、高产和适应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选育方向发展;(2)栽培技术表现出由单项适用技术推广、农田条件改善到技术集成与模式化栽培,今后将向以耐密、抗逆、高产品种与机械化为载体的简化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方向发展;3)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提高,玉米增产的生理机制由提高单株生产力,到改善株型增大群体和保绿、晚熟延长光合与灌浆时间来增大群体生产量,向提高群体整齐度、花后物质高效生产与转移方向发展,同时对群体的抗倒、抗病和适应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近期中国玉米增产的主要技术需求与对策。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吉林省玉米增产潜力分析. 任禾,李月英,韩成伟,朱平. 2010

[2]我国玉米产量变化及增产因素分析. 李少昆,王崇桃. 2008

[3]美国玉米持续增产的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赵久然,王荣焕. 2009

[4]浅议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进展. 孙丽惠,陈长青,李月明,孔菲,叶雨盛. 2011

[5]我国历年水稻产量增长因素分析与今后的发展对策. 朱德峰,庞乾林,何秀梅. 1997

[6]旱作农业区地膜蚕豆种植技术及增产因素分析. 卢成达,李阳,孙迪. 2016

[7]“汕优63”不同产量水平下增产因素分析. 杨从党,贺庆瑞,郑学玉,黄庆宇,朱德峰. 2003

[8]日本水稻增产因素分析与稻作技术评价. 林兴军,林贤青,Takeshi Horie. 2006

[9]我国玉米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发展研究. 刘忠泽,章慧全,高占文,张旭,董向辉,李爱琴. 2008

[10]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李万良,刘武仁. 2007

[11]作物模型在我国玉米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 陈小民,崔红,刘志铭,魏雯雯,姚凡云,吴杨,曹玉军,吕艳杰,王永军. 2018

[12]转基因玉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林清,吴红,周幼昆,雷开荣,谢树章. 2012

[13]近四十年来我国玉米大品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白岩,高婷婷,卢实,郑淑波,路明. 2023

[14]东北早熟春玉米区玉米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 杨国航,孙世贤,张春原,刘春阁,赵久然. 2007

[15]玉米种质资源研究与发展趋势探讨. 李九云,于翠红,高增玉. 2009

[16]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探讨. 王洪涛,邢璐露,杨金砖. 2023

[17]玉米基因组学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对策. 黎裕,王天宇. 2003

[18]玉米施药机械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卢勇涛,李亚雄,刘洋,李斌,王涛. 2011

[19]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情况分析我国近15年玉米基础研究的发展状况(2001—2015). 史利玉,宋振伟,张金渝,杨新泉. 2017

[20]美国大豆生产分析及展望. 潘月红,逯锐,迟凤玲.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