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综合利用减排固碳贡献与潜力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霍丽丽

作者: 霍丽丽;姚宗路;赵立欣;罗娟;张沛祯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秸秆;综合利用;温室气体;减排;固碳

期刊名称: 农业机械学报

ISSN: 1000-1298

年卷期: 2022 年 01 期

页码: 349-359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能力,针对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基数不明、底数不清等问题,基于IPCC指南(2006年)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理论框架,构建秸秆综合利用评价方法。明确评价范围与边界,科学核算不同秸秆利用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评价秸秆五料化减排固碳底数,基于不同情景预测2030年和2060年秸秆综合利用的减排固碳潜力。结果表明,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的温室气体净减排贡献为7.0×10~7 tCO_2e,其中,露天焚烧和自然腐解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5.6×10~7 tCO_2e,秸秆五料化利用减排量为1.26×10~8 tCO_2e;肥料化和燃料化利用的减排量最高,减排量分别为7.9×10~7 tCO_2e和3.8×10~7 tCO_2e。预计到2030年秸秆综合利用温室气体减排固碳贡献潜力为1.52×10~8~1.72×10~8 tCO_2e,到2060年贡献潜力可达2.20×10~8~2.73×10~8 tCO_2e;秸秆肥料化在五料化利用中的减排贡献最大,并持续稳定增加,2030年和2060年减排贡献占比分别为40.7%和31.9%;秸秆燃料化的减排潜力最大,2030年和2060年减排贡献占比分别为55.2%和62.8%。秸秆综合利用应重视土壤/森林碳汇和化石能源替代的双重减碳作用,应坚持农用为主、多元利用的原则,加大力度推进全量利用,减少焚烧废弃的温室气体排放,充分发挥其减排固碳的作用,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撑。

分类号: X71

  • 相关文献

[1]种植业固碳减排潜力和技术对策研究. 白若琦,白朴,吴益伟,朱相成. 2017

[2]"双碳"背景下生物炭基肥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张继宁,张鲜鲜,孙会峰,王从,刘善良,蒲加军,周胜. 2023

[3]减排固碳目标纳入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的协同机制. 徐湘博,李静,薛颖昊,孙明星,牛坤玉,金书秦,张林秀. 2022

[4]规模化奶牛场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估. 孙亚男,刘继军,马宗虎. 2010

[5]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研究进展. 王晓萌,孙羽,王麒,宋秋来,曾宪楠,冯延江. 2018

[6]反刍动物甲烷排放及减排策略. 高民,胡红莲,杜瑞平. 2013

[7]湖北省恩施农村户用沼气CDM项目温室气体减排计算分析. 董红敏,李玉娥,朱志平,陶秀萍. 2010

[8]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机制及其减排研究进展. 覃春富,张佩华,张继红,张养东,周振峰. 2011

[9]畜牧业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及减排措施. 菅瑞珍,贾生美,邢明勋,杨燕燕,智宇. 2022

[10]我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标准现状与体系构建. 霍丽丽,姚宗路,赵立欣,罗娟,张沛祯,张心怡. 2023

[11]温室气体减排的土地利用经济机制与政策. 朱立志,谢天成. 2010

[12]改性膨胀蛭石覆盖对沼液贮存氨气和温室气体排放影响. 王悦,刘婧怡,张佳男,郭赫,朱志平,李新荣,邹国元. 2021

[13]全球气候变化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 赵津瑶,张彬,伍龙梅,杨陶陶,徐伟诚,邹积祥,陈青春,包晓哲. 2024

[14]农业生物质能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霍丽丽,赵立欣,姚宗路,罗娟,张沛祯,谢腾,贾吉秀,邓云,魏欣宇. 2021

[15]添加秸秆碳源对沟渠水体中氮素去除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舒同,周贝贝,段婧婧,马如龙,薛利祥,何世颖,薛利红,杨林章. 2023

[16]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对双季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李玉娥,万运帆,廖育林,范美蓉,高清竹,刘硕,马欣. 2014

[17]秸秆捆烧清洁供暖技术评价. 霍丽丽,赵立欣,姚宗路,郝先荣,贾吉秀,赵亚男,刘杰,杨武英. 2020

[18]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对双季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李玉娥,万运帆,廖育林,范美蓉,高清竹,刘硕,马欣. 2014

[19]秸秆热解多联产技术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货币化评估. 顾鼎元,霍丽丽,姚宗路,赵立欣,于佳动,赵亚男. 2024

[20]有机物料添加对菜地土壤氮素转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郭树芳,翟丽梅,王洪媛,刘宏斌,赵宝义,雷宝坤.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