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9000kg hm~(-2)产量潜力小麦品种的花后冠层结构、生理及同化物分配特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吴晓丽

作者: 李朝苏;汤永禄;李俊;马孝玲;李式昭;黄明波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冠层结构;群体光合速率;干物质分配;籽粒产量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17 年 07 期

页码: 1043-105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四川盆地小麦高产育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高产生理研究相对滞后。本研究以2011—2015连续5年的田间试验,比较了高产和一般产量潜力品种花后群体冠层结构、主要生理指标和同化物的转运分配特性,旨在揭示四川小麦9000 kg hm-2高产品种的生理基础。选择代表性高产潜力品种和一般产量潜力品种各3个,高产潜力品种产量平均9422 kg hm~(-2),比一般产量潜力品种高14.3%,增产原因是生物量或收获指数的提高。相比一般产量潜力品种,高产潜力品种旗叶短且宽,长宽比低于10,开花初期至灌浆中期叶基角和开角增加明显。开花至灌浆后期,高产潜力品种顶三叶的SPAD值及花后0 d和20 d的群体光合速率显著高于一般产量潜力品种,群体光合速率以10:00–12:00的差异最大。此外,高产潜力品种在开花期茎鞘生物量所占比例较高,而成熟期籽粒所占比例较一般产量潜力品种高1~4个百分点。籽粒产量与小麦形态、生理参数关系密切,与灌浆期旗叶基角(r=0.947,P<0.01)和倒二叶基角(r=0.963,P<0.01)呈正相关,与旗叶长宽比(r=-0.913,P<0.01)和倒二叶长宽比(r=-0.911,P<0.01)呈负相关;与开花期顶三叶SPAD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5、0.90和0.82(P<0.01);与成熟期穗轴干重比例呈负相关(r=-0.956,P<0.01)。本研究表明,株高适中、株型紧凑,花后冠层叶绿素含量和群体光合速率较高,以及合理的物质分配,是高产潜力品种获得高产的生理基础。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氮磷配施对旱地胡麻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吴兵,高玉红,谢亚萍,张中凯,崔政军,剡斌,牛俊义. 2017

[2]基于控墒补灌的春小麦滴灌制度研究. 王国栋,曾胜和,周建伟,陈云,梁飞,张磊. 2014

[3]生育后期冠层结构对超高产小麦品种(系)光能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李萌,隋娜,王鹏,赵世杰,孟庆伟,田纪春. 2009

[4]优化栽培措施对春玉米密植群体冠层结构及 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朴琳,李波,陈喜昌,丁在松,张宇,赵明,李从锋. 2020

[5]超高产小麦冠层光辐射特征的研究. 王之杰,郭天财,朱云集,王纪华,赵明. 2003

[6]小麦冠层结构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典范相关分析. 张娟,崔党群,范平,宋保谦. 2000

[7]氮肥施用对稻茬小麦冠层结构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张文静,江东国,黄正来,周晓楠,马尚宇,米璐,韩笑,王成雨. 2018

[8]不同新型肥料对小麦光合特性、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于国宜,孔令聪,张亮,韦志,王永玖,王智,杜祥备. 2022

[9]二氢赤霉素对不同增密条件下蜀麦133冠层光能截获和产量的影响. 刘雨杭,赵书宏,祝婷婷,梁振宇,贺大海,陈佳博,任勇,黄林,樊高琼,伍碧华. 2024

[10]追施氮肥对强筋小麦‘镇麦168’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陈爱大,蔡金华,温明星,李东升,曲朝喜. 2014

[11]土壤深松和补灌对小麦干物质生产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郑成岩,于振文,张永丽,王东,石玉,许振柱. 2013

[12]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宁麦24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姚金保,马鸿翔,张平平,张鹏,杨学明,周淼平. 2018

[13]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下树体结构、光环境和小麦产量间的相关性. 张雯,刘翠荣,周玉梅,周皓,谢辉. 2019

[14]不同播期对早熟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张春艳,张建民,罗馥直,严伟强,李元清,王小兵,叶君. 2018

[15]宁麦27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姚金保,张鹏,马鸿翔,杨学明,周淼平,张平平. 2020

[16]四川北部丘陵地区小麦新品种(系)抗旱性比较. 任勇,周强,杜小英,雷加容,欧俊梅,陶军,李生荣,廖绍帆. 2018

[17]不同类型土壤对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魏鑫,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王艳杰,杨玉双,赵广才. 2019

[18]测墒补灌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叶绿素荧光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王昌秀,吴复学,石玉,赵俊晔,于振文. 2017

[19]品种演替和土壤肥力对小麦产量和磷生理效率的影响. 宋晓,黄绍敏,郭斗斗,张水清,张珂珂,宋阿琳,岳克,张玉亭. 2018

[20]测墒补灌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何建宁,石玉,赵俊晔,张永丽,于振文.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