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期氮肥示踪试验评估氮肥利用率算法的合理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巨晓棠

作者: 巨晓棠;田雪;冀宏杰;田昌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氮肥利用率;差减法;15N示踪法;土壤氮素平衡法;氮肥有效率

期刊名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ISSN: 1008-505X

年卷期: 2024 年 007 期

页码: 1284-129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氮肥利用率是衡量氮肥被作物利用的一个指标,常规采用的计算方法为差减法和15N示踪法,主要是通过作物吸收的氮量来计算氮肥利用率。由于这两种方法没有考虑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和后效,显著低估了施用氮肥的实际效应。为此,国内外研究者一直在探索更实际的氮肥利用率计算法。不同的改进方法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包含了氮肥的遗留效应,弥补了差减法和15N示踪法在短期试验中对实际氮肥利用率的严重低估,基本接近于实际氮肥利用率,但远高于常规差减法或15N示踪法估算值。在本文中定义的实际氮肥利用率(ANUE)为:在土壤残留示踪氮被完全消耗的条件下,作物地上部吸收肥料氮占施氮量的百分比。法国28年旱地作物的氮肥叠加利用率为61.3%~65.3%,中国太湖地区17年的水旱轮作体系示踪氮肥试验中氮肥叠加利用率为38.6%~43.0%。本研究采用Origin 2021的图形数字化工具,获取这两个长期定位试验数据,包括每季作物吸收15N、土壤残留15N数据,分别以耗竭耕层(0—20 cm)、1 m、2 m土体中的氮素残留量来计算氮肥利用率。以此为参照标准,评估土壤氮素平衡法和氮肥有效率法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基于2 m土体残留肥料氮的土壤氮素平衡法和氮肥有效率法,会高估旱地作物的氮肥利用率;而以耕层土壤残留肥料氮作为估计参数时,则与旱地实际氮肥利用率基本一致(61%~74%);而氮肥有效率(41%~52%)可以很好地估算我国太湖地区水旱轮作体系的实际氮肥利用率。因此,跨地块或作物系统的氮肥利用率比较,应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以避免由不同方法导致的不可比性而产生误解。氮肥有效率法(将作物吸收和土壤残留氮均视为有效部分)可以通过短期试验获得接近实际的氮肥利用率,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分类号: S143.1

  • 相关文献

[1]覆膜栽培显著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不同氮肥利用率计算方法的多维度比较. 董瑜皎,王昌桃,袁江,母炜,吕世华. 2021

[2]解释与改进差减法氮肥利用率的计算方法. 田昌玉,左余宝,赵秉强,唐继伟,林治安. 2010

[3]氮肥利用率计算方法评述. 田昌玉,林治安,左余宝,孙文彦,车升国,程明芳,赵秉强. 2011

[4]氮肥利用率的问题与改进. 田昌玉,孙文彦,林治安,赵秉强,李志杰. 2016

[5]农田氮肥利用率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杨宪龙,同延安,路永莉,马海洋. 2015

[6]天津滨海盐碱地土壤含盐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王立艳,潘洁,于彩虹,陆文龙,程文娟,肖辉. 2011

[7]鲁梅克斯K-1草粉猪氨基酸回肠真消化率的测定. 任继平,李德发,谯仕彦,张丽英,邢建军. 2004

[8]化肥减施对日光温室越冬长茬番茄氮肥利用率及去向的影响. 张怀志,唐继伟,袁硕,冀宏杰,黄绍文. 2020

[9]不同土壤添加剂对太湖流域小麦产量及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 潘复燕,薛利红,卢萍,董元华,马资厚,杨林章. 2015

[10]栽培模式对杂交粳稻常优5号根系形态生理性状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褚光,周群,薛亚光,颜晓元,刘立军,杨建昌. 2014

[11]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陇春33号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汤莹,杨文雄. 2019

[12]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麦-稻轮作系统中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机制. 刘益仁,李想,郁洁,沈其荣,徐阳春. 2012

[13]潮土区氮肥不同基追比和种类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李丙奇,孙克刚,和爱玲,高国华. 2009

[14]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掺混比例对郑麦366产量的研究. 孙克刚,金修哲,和爱玲,李丙奇. 2009

[15]氮肥运筹对砂田西瓜产量、品质及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马忠明,杜少平,薛亮. 2015

[16]不同施N水平对黑麦草产量和品质的效应. 刘经荣,张美良,郑群英,石庆华,王少先. 2003

[17]行株距配置对超高产早晚稻产量的影响. 林洪鑫,潘晓华,石庆华,彭春瑞,吴建富,雷享亮. 2011

[18]包膜控释尿素对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王丽英,张彦才,王凯辉,李若楠,李巧云,陈丽莉,翟彩霞. 2008

[19]施氮量对檀香幼苗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杨曾奖,徐大平,张宁南,刘小金. 2015

[20]蚯蚓粪与尿素配施对中药白花前胡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赵欢,杨仁德,李剑,魏善元,崔宏浩,肖厚军.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