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的栖境生态位与捕食作用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吴进才

作者: 吴进才;陆自强;杨金生;束兆林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栖境生态位;捕食效应;捕食者;稻田

期刊名称: 昆虫学报

ISSN: 0454-6296

年卷期: 1993 年 03 期

页码: 323-33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本文进行了稻田捕食性天敌与稻飞虱的栖境生态位调查,并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添加试验法和排除试验法研究了7物种的栖境生态位与各天敌捕食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种灭敌与2种害虫共存系统中,天敌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捕食量的正主效应大小依次为:粽管巢蛛Clubionajaponicola、青翅蚁形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前齿肖蛸Tetragnatha praedonia、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的负主效应值最大(随狼蛛密度增大捕食量下降);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èe捕食量正主效应大小依次为:粽管巢蛛、肖蛸、青翅蚁形隐翅虫。多物种共存系统中,狼蛛、徽蛛、跳蛛主要捕食飞虱;肖蛸主要捕食稻纵卷叶螟;管巢蛛对两种害虫均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这与各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值相一致。当飞虱密度在每穴10—30头时,多物种共存系统优良的生物序是拟水狼蛛、食虫瘤胸蛛、青翅蚁形隐翅虫各为1头,粽管巢蛛2头,此时天敌的控制作用最大。添加法和排除法试验结果表明在具一定数量的多物种共存系统中,再增加天敌密度不一定能增加猎物的被捕食数,其直接的生物学原因是种间种内干扰(包括种间种内残杀)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效应. 赵雪晴,刘莹,石旺鹏,李向永,王燕,尹艳琼,张红梅,陈福寿,张红艳,刘小钢,谌爱东. 2019

[2]异色瓢虫法国种群对豆蚜的捕食效应. 王甦,吴迪,张帆,刘长仲. 2012

[3]蒙古花蟹蛛生物学特性及对棉铃虫幼虫捕食作用的初步研究. 吕庆,王惠珍. 1992

[4]3种无脊椎动物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和熊本牡蛎C.sikamea的捕食研究. 孙兆跃,范瑞良,隋延鸣,唐保军,姜伟,修玉娜,李楠楠,李雪英,全为民. 2021

[5]北京蔬菜害虫天敌名录. 吴钜文,汪锦瑞,王军,石宝才,汪为,王葆翥,董振华,魏德忠,黄琴凤. 1987

[6]智利小植绥螨捕食猎物种类的研究. 鲁新,李丽娟,刘宏伟,张国红,丁岩,汪洋洲. 2006

[7]捕食者对空心莲子草叶甲种群的生物胁迫. 李菲,桂芳艳,王秀秀,刘文海,万方浩. 2014

[8]烟蚜对烟盲蝽在烟草上的存活和种群增长的影响. 周正,陈红印. 2011

[9]江苏稻田蜘蛛种群及优势种调查研究. 成晓松,张俊喜,仇彩云,周加春,李红阳,李慈厚,顾慧玲. 2010

[10]江苏泰州稻田生态种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陈素华,张国喜,顾海龙,王伟,冯亚明. 2016

[11]锐劲特防治稻田主要害虫的应用技术. 陈章宁. 2006

[12]北方稻田立体种养高产农田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刘伟. 1999

[13]山区稻田"一优两高"新途径-香菇一单季稻万元千斤粮关键技术介绍. 许德海. 1994

[14]双季稻田甲烷排放与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和数量关系研究. 李大明,成艳红,刘满强,秦江涛,焦加国,李辉信,胡锋. 2013

[15]基于GIS的贵州省稻田土壤养分及pH时空演变特征. 童倩倩,李莉婕,韩峰,陈海燕,赵泽英,彭志良. 2017

[16]杂交油菜新品种三北98亲本特征特性及稻田高产制种技术. 李继智,程国平,赵继献,王仙萍,安兴智,刘宣强,田翼,何恒,李朝江. 2012

[17]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何明菊,朱桂玉,黄景,顾明华,黎晓峰,沈方科. 2011

[18]油菜稻茬免耕移栽的产量与效益分析. 何庆才. 1998

[19]免耕和稻草还田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强度的影响. 沈方科,陈秋实,何明菊,许芳隆. 2012

[20]寄生蜂在不同农业景观生境中的多样性. 郑云开,李金玉,姚凤銮,尤民生.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