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型法的大豆抗倒伏评价方法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金生

作者: 王金生;蒲国锋;马力;何雯瑾;吴俊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倒伏;抗倒指数;评价技术

期刊名称: 大豆科学

ISSN: 1000-9841

年卷期: 2023 年 001 期

页码: 64-6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创新大豆抗倒伏鉴定方法,为简单、快速鉴定大豆机械化生产中的抗倒伏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主栽的大豆品种为材料,以大豆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的茎秆强度、株高、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地下部鲜重、地下部干重、植株含水量为指标,设计6种多因子抗倒指数,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大豆抗倒伏最佳鉴定时期及抗倒指数,并利用通径系数分析各指标对最佳抗倒指数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结荚期检测多因子抗倒指数1A[茎秆强度/(株高×地上部鲜重)×100]为简单、快速鉴定大豆抗倒伏的最佳技术模型,抗倒指数1A为0.02以上的材料均表现出很强的抗倒伏能力。通径系数分析表明对大豆抗倒伏性贡献最大的因子为茎秆强度(r=0.831**),而对大豆易倒伏贡献较大的因子为株高(r=-0.644**)和地上部鲜重(r=-0.627**)。无论从相关程度还是相对效果来看,茎秆强度对抗倒指数的影响作用都极为明显,正向直接效应最大(P1→y=0.652)。研究确立了快捷评价大豆抗倒伏性的技术模型:在大豆结荚期检测抗倒指数1A[茎秆强度/(株高×地上部鲜重)×100]。抗材倒指数1A>0.02的材料抗倒伏能力较强,茎秆强度对抗倒指数影响作用极大。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大豆种质倒伏抗性评价方法研究. 周蓉,王贤智,张晓娟,沙爱华,吴学军,涂赣英,邱德珍,周新安. 2007

[2]不同矮杆大豆品种的耐密性研究. 刘念析,董志敏,厉志,陈亮,刘浩,衣志刚,王博,刘宝权. 2020

[3]基于物理图谱的大豆倒伏性状QTL整合及元分析. 尹振功,王强,孟宪欣,郭怡璠,魏淑红. 2018

[4]大豆倒伏性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周蓉,王贤智,陈海峰,张晓娟,单志慧,吴学军,蔡淑平,邱德珍,周新安,吴江生. 2009

[5]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的QTL分析. 周蓉,陈海峰,王贤智,张晓娟,单志慧,吴学军,蔡淑平,邱德珍,周新安,吴江生. 2009

[6]TIBA对不同耐荫性大豆套作苗期生长和倒伏率的影响. 龚万灼,杜成章,龙珏臣,王萍,陈红,王强,张继君. 2019

[7]小麦抗倒指数遗传及其与茎秆特性的相关分析. 姚金保,张平平,任丽娟,杨学明,马鸿翔,姚国才,张鹏,周淼平. 2011

[8]公益性行业(农业)农业产品加工领域科研项目简介. 王强. 2013

[9]对虾产品质量分级要素及评价技术. 黄卉,李来好,杨贤庆,郝淑贤,石红,岑剑伟. 2010

[10]临床研究用人胚胎干细胞“种子细胞”的质量评价. 纳涛,郝捷,张可华,王娟,王柳. 2016

[11]日本百项茶叶科研成果(续):茶的安全性评价技术. 陈宗懋. 2005

[12]臭氧胁迫对不同敏感型水稻茎秆抗倒性状的影响. 邵在胜,穆海蓉,赵轶鹏,贾一磊,王云霞,杨连新,王余龙. 2017

[13]玉米倒伏的应对措施. 孟祥盟. 2012

[14]灌溉条件下覆膜对冬小麦根系分布及抗倒性状的影响. 蔡永强,牛新胜,焦小强,程亮,刘全清,申建波,张宏彦. 2014

[15]寒地水稻高产抗倒伏调控技术的初步研究. 陈书强,赵海新,杨丽敏,杜晓东,薛菁芳,金光浩,周通,王翠,单莉莉,李敏,王秋玉. 2013

[16]倒伏玉米灌浆进度和病虫危害的比较分析. 岳海旺,谢俊良,彭海成,卜俊周,盖淑巧. 2010

[17]新型膦酸盐类化合物(DHEAP)对春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张倩,周繁,赵威,谭伟明,李炜,来永才,张明才,李召虎,段留生. 2014

[18]植物生长调节剂劲丰对大麦抗倒性与产量的影响. 吴传万,杜小凤,杨文飞,顾大路,文廷刚,钱新民,朱云林,王伟中. 2013

[19]玉米倒伏和扶直的产量效应研究. 曹铁华,梁烜赫,李刚,任军,王洪君,陈宝玉,王立春. 2013

[20]桦甸市玉米倒伏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苏仕卫,曹文明,方向前,韩喜福,刘淑琴,付稀厚,禚元春.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