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在山西应用初探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小荣

作者: 刘小荣;马俊奎;刘学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种;山西

期刊名称: 大豆科学

ISSN: 1000-9841

年卷期: 2017 年 36 卷 05 期

页码: 720-72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确定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在山西的增产效果及筛选适宜的大豆品种,应用大豆品种汾豆78与玉米品种大丰30研究了山西省传统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与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对比,应用大豆品种汾豆78、79、56、92及93与玉米品种大丰30进行了大豆新品种筛选。测定了大豆苗期、盛花期、结荚期的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大豆成熟后的品质,大豆玉米成熟后的植株性状和产量。结果表明: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与传统套作模式相比,带状复种技术下大豆植株总叶绿素、籽粒蛋白质及油脂含量更高,蛋白质和油脂含量分别为42.28%和19.84%,大豆与玉米产量分别为531.0和9 514.5 kg·hm~(-2),分别增产6.6%和70.7%。大豆新品种筛选结果显示,汾豆93在植株生长后期干物质及叶绿素含量最高,植株性状最佳,成熟后籽粒的品质最好,蛋白质和油脂含量分别为44.08%和20.2%,玉米大豆综合产量最高,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分别为894.0及10 550.7 kg·hm-2,比对照组分别增产了68.7%和10.9%。表明这种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适合在山西省生态环境条件下应用推广,汾豆93与大丰30是"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模式较好的搭配品种。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山西省大豆品种资源研究. 李莹,王志,李原萍. 2012

[2]山西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考. 王美霞,赵怀生,李海燕,王创云. 2013

[3]晋西北高寒区玉米推广种展示及分区应用研究. 王建雄,韩美善,杨书成,王候怀. 2006

[4]山西省玉米生产碳足迹动态分析. 冯玥,孙东宝,顾峰雪,解文艳. 2024

[5]山西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利用研究. 乔治军,张效梅,畅建武. 2006

[6]破解大面积旱地玉米增产难题是山西省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王娟玲. 2009

[7]利用SSR分析山西省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崔永霞,张名昌,白建荣,程宇坤,张效梅,任元. 2012

[8]山西省审定玉米品种亲本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及杂优类群分析. 李锐,白建荣,程宇坤,李素玲,苏亮. 2015

[9]山西省高寒区玉米生产特点及主要高产栽培技术. 李育才,李洪,韩新田. 2014

[10]基于SSR标记的山西玉米自交系的核心种质构建. 李锐,尚霄,尚春树,常利芳,闫蕾,白建荣. 2021

[11]对山西省玉米未来育种的思考. 郑向阳,栗建枝,吴枝根,韩学芳,郭鸿亮,王高红,王国平. 2009

[12]大蒜与几种作物的高效接茬模式研究. 李锦康,董恩省,虎明洪,颜兴,李桂莲. 2007

[13]法布里干涉近红外光谱仪定量测定大豆、玉米主要成分. 王冬,闵顺耕,朱业伟,吴丽君,李高倩,唐果,李春子. 2011

[14]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玉米、大豆和土壤中的氟噻乙草酯残留. 秦立新,张盈,伍贵方,段婷婷. 2015

[15]玉米与大豆“1∶2”间作种植的株行距优化配置研究. 朱星陶,陈佳琴,谭春燕,杨春杰. 2014

[16]玉米不同密度下间作大豆控草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 叶照春,何永福,陆德清,李鸿波,朱峰. 2015

[17]间作玉米对大豆鼓粒期产量与农艺性状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杨春杰,谭春燕,陈佳琴,刘作易,龚丽娜,朱星陶. 2015

[18]广西大化县玉米间套种大豆新品种试验研究. 韦玉坚,韦春琴,韩烨君,刘永贤. 2013

[19]米豆通用除草剂的田间药效试验. 张亚辉,王国忠,姚丽影,李洪来,万立波,崔振礼. 2005

[20]半干旱区中耕深松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肖继兵,孙占祥,杨久廷,张玉龙,郑家明,刘洋.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