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冯秋苹

作者: 冯秋苹;刘玉涛;郭勇智;王呈玉;刘世杰;刘淑霞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秸秆;还田方式;土壤团聚体;土壤结构;土壤有机碳

期刊名称: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5684

年卷期: 2023 年 005 期

页码: 564-57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解决东北西部半干旱区因不合理耕作导致土壤结构性状变差及有机碳含量下降的问题,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分布,以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东北西部半干旱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合理利用秸秆和改良土壤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采用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设置6个处理,包括轮耕(T1)、秸秆全覆盖(T2)、秸秆半覆盖(T3)、留高茬(T4)、秸秆碎混还田(T5)、未秸秆还田(ck)。秋收后采集0~20 cm耕层原状土,进行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T1、T3、T4、T5处理土壤,均以>2 000μm粒级团聚体含量最高,占全部团聚体的45%~50%(P<0.05),<250μm粒级团聚体含量最小,仅占5%~11%(P<0.05)。与秸秆不还田(ck)相比,秸秆还田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与几何平均直径(GMD)有显著提高,其中T1处理增加最高;团聚体破坏率(PAD)、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值的变化为ck>T2>T4>T5>T3>T1;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增加幅度为18.37%~65.51%(P<0.05);除T4处理外,其他处理>2 000μm和2 000~500μm粒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增加;>2 000μm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也得到提升,其中T1处理最高,为30%。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GMD、MWD值呈显著正相关。适宜的秸秆还田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并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大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不同还田方式中,轮耕还田方式效果最好,适合在东北西部半干旱区应用。

分类号: S153.6

  • 相关文献

[1]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李伟群,张久明,迟凤琴,匡恩俊,李梓瑄,杨忠赞,刘宝林,宿庆瑞. 2019

[2]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侯晓娜,李慧,朱刘兵,韩燕来,唐政,李忠芳,谭金芳,张水清. 2015

[3]保水剂对土壤体积膨胀率及土壤团聚体影响研究. 汪亚峰,李茂松,宋吉青,罗春燕,李章程,左旭. 2009

[4]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赤红壤和红壤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 崔莹莹,吴家龙,张池,周波,任宗玲,戴军. 2020

[5]免耕对土壤剖面孔隙分布特征的影响. 杨永辉,武继承,毛永萍,何方,张洁梅,高翠民,潘晓莹,王越. 2018

[6]秸秆不同方式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久明,迟凤琴,匡恩俊,韩锦泽,刘宝林. 2016

[7]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松嫩平原还田玉米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龚振平,邓乃榛,宋秋来,李中韬. 2018

[8]土壤孔隙结构与土壤微环境和有机碳周转关系的研究进展. 张维俊,李双异,徐英德,刘旭,安婷婷,朱平,彭畅,汪景宽. 2019

[9]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入渗、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结构的影响. 杨永辉,武继承,张洁梅,潘晓莹,王越,何方. 2017

[10]长期免耕对不同土层土壤结构与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杨永辉,武继承,丁晋利,张洁梅,潘晓莹,何方. 2017

[11]不同轮作序列对旱地胡麻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刘栋,崔政军,高玉红,剡斌,张中凯,吴兵,谢亚萍,牛俊义. 2018

[12]接种蚯蚓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有机碳赋存的影响. 于建光,胡锋,李辉信,王前进,王同. 2010

[13]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魏宇轩,蔡红光,张秀芝,张晋京,任军,王立春. 2018

[14]不同培肥方式对茶园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 王利民,黄东风,李清华,何春梅,张辉,刘彩玲,栗方亮,黄毅斌. 2018

[15]水稻种植对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土改良培肥效果. 苑佰飞,马玉涛,包岩,张晋京,孙强,王立春. 2019

[16]长期不同施肥和耕作对坡耕地黄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 白怡婧,刘彦伶,李渝,黄兴成,张雅蓉,蒋太明,秦松. 2021

[17]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 张艳,刘彦伶,李渝,蒋太明,白怡婧,张萌,张雅蓉,黄兴成,张文安. 2021

[18]长期不同轮作模式对黄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 白怡婧,刘彦伶,李渝,黄兴成,张雅蓉,蒋太明,秦松. 2021

[19]多样化种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孙涛,冯晓敏,高新昊,邓艾兴,郑成岩,宋振伟,张卫建. 2023

[20]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 张翰林,郑宪清,何七勇,李双喜,张娟琴,吕卫光.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