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EST-PCR技术鉴定裸燕麦远缘杂交新品系200242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葛军勇

作者: 葛军勇;田长叶;乔月静;曾昭海;王俊英;胡跃高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普通野燕麦;EST-PCR;远缘杂交;父系遗传

期刊名称: 科技通报

ISSN: 1001-7119

年卷期: 2015 年 05 期

页码: 86-9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为创新种质资源,将野燕麦草(普通野燕麦,Avena fatua L.,P1)作为父本与冀张莜4号(P2)进行种间远缘杂交,选育出第一代远杂品系9641-6(f1);继续将f1作为父本与坝莜9号杂交(P3),选育出三个200242系列苗头品系(f21,f22,f23)。以NCBI数据库中搜索到的野燕麦EST序列设计引物,提取幼苗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电泳试验并通过NTSYS2.10e计算相似性系数、建立聚类图。对远交杂种的真实性和远缘杂交技术的可行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父系遗传特征明显:有3条引物(AF7、AF8、AF10)同时在f1和f2中检测到5条P1特征带;其中AF8在f2中检测出2条f1没有的P1特征带。由此可以肯定f1和f2是野燕麦后代,引物AF7、AF8、AF10可作为鉴定普通野燕麦后代的特异引物。(2)12对有效引物共扩增出177条带,其中135条为多态性带,占76.3%。相似性分析结果:P1和P2:0.4565,P1和P3:0.4347,P2和P3:0.6739,f1和P1:0.5000,f1和P2:0.6522,证明野燕麦P1与栽培燕麦P2、P3亲缘关系较远,f1是P1和P2远缘杂交的后代。f2与f1、P3均得出类似结论。(3)f21和f1、P1分别是0.8043、0.4782,f22和f1、P1分别是0.5435、0.6087,f23和f1、P1分别是0.7174、0.5217,说明后代基因重组与分离较广泛,引入野燕麦基因是一条多性状改良途径,远缘杂交技术获得成功。

分类号: S512.6

  • 相关文献

[1]绵羊线粒体DNA的父系遗传. 赵兴波,储明星,李宁,吴常信. 2000

[2]大白菜软腐病抗性相关基因分子标记的开发. 陈昌龙,赵雪,孙旺旺,李晓颖,田宇,李未然,谢华. 2019

[3]小麦远缘杂交的珍贵种质沙丘小麦. 郑殿升,马瑞,刘三才,宋春华. 2000

[4]耐寒草莓新品种选育初报. 孙瑞芬,李堃,石慧芹,张敏聪,刘学慧. 2003

[5]海涂米草、水稻、甜高粱远缘杂交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Ⅲ). 戴晖,陈启康,顾拥建,沙文锋,朱娟. 2012

[6]芸芥(Eruca sativa Mill.)与芸薹属(Brassica L.)3个油用种的远缘杂交. 孙万仓,官春云,孟亚雄,刘自刚,张涛,李栒,杨随庄,令利军,陈社元,曾秀存,王鹤龄. 2005

[7]甘兰型杂交油菜“黔油10号”的选育. 何采平,罗鸿源,黄泽素,魏忠芬. 2000

[8]互花米草与水稻远缘杂交试验初报. 陈启康,沙文锋,顾拥建,戴晖,朱娟. 2007

[9]红菜薹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转育研究. 谭远宝,何丹,徐跃进,万正杰. 2010

[10]青海省引种俄罗斯沙棘的可行性分析. 冷肖荀. 2001

[11]栉孔扇贝♀和长牡蛎♂杂交受精及早期胚胎的细胞学研究. 王卫军,杨爱国,刘志鸿,周丽青,张立敬. 2008

[12]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子房培养研究初报. 何丹,徐跃进,李正丽,汪祖程. 2009

[13]天蚕(A.yamamai)与美洲野蚕(A.polyphemus)远缘杂交后代的生物学性状简报. 朱有敏,董绪国. 2002

[14]不同授粉方法在草莓远缘杂交上的应用. 杨仕品,钟霈霖,乔荣. 2016

[15]华桑与桑树栽培品种远缘杂交F_1代的植物学性状. 韩世玉,周光萍,王晓红,张芳. 2016

[16]华桑与桑树栽培种远缘杂交育性研究. 韩世玉,姜虹,李尧方. 2011

[17]OT型百合与O型百合远缘杂交试验. 张朝君,郑思乡,许超. 2010

[18]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正反杂交差异研究. 相志国,赵献林,康明辉,赵永英,王爱玲. 2013

[19]长果桑与桑树栽培品种远缘杂交F_1代的植物学性状表现分析. 韩世玉,张芳,王晓红,罗泽虎,周光萍,杨胜特. 2017

[20]甘蓝型纯黄籽油菜新品系YR 5602的选育. 张瑞茂,李敏,陈大伦,汤晓华.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