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奶牛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及中草药体外抑菌效果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邵明珠

作者: 邵明珠;赵允清;李松励;侯绍华;张艳英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奶牛;大肠杆菌;致病性;中草药;抑菌作用

期刊名称: 中国畜牧兽医

ISSN: 1671-7236

年卷期: 2022 年 49 卷 009 期

页码: 3683-369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目的]分析河北省奶牛源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及中草药体外抑菌效果.[方法]于河北省收集30份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奶牛粪便样品,对样品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生化鉴定、血清型鉴定、透射电镜观察、PCR扩增及致病性研究.采用传统煎煮法与醇提法提取9种中草药,通过96孔板-二倍稀释平板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强的中草药;将中草药进行两两联合,采用牛津杯法测定抑菌圈直径(inhibition zone diameter,IZD),并通过96孔板-二倍稀释平板法测定MIC和MBC,评价药物的抑菌效果.[结果]分离获得12株奶牛源大肠杆菌,检出率为40%,均具有致病性,其优势血清型为O55,检出率为58.3%.在中草药水提取液中,五倍子、五味子抑菌效果最强,MIC和MBC均为7.80 mg/mL,其次为乌梅、夏枯草、石榴皮,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MIC和MBC均为15.63 mg/mL;在中草药醇提取液中,五倍子抑菌效果最强,MIC和MBC均为3.97 mg/mL,其次为五味子抑菌效果较好,MIC和MBC均为7.80 mg/mL.在中草药两两联合中,五味子与乌梅联合用药表现出协同作用,抑菌效果最强,IZD为26.00 mm,MIC 和 MBC 均为 3.97 mg/mL,其次为五倍子与乌梅,IZD 为 23.66 mm,MIC 和 MBC 均为 7.80 mg/mL.[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到具有致病性的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为O55型,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单味及复方中草药,为大肠杆菌引起的奶牛腹泻临床应用中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分类号: S852.61+2

  • 相关文献

[1]致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免疫生物学特性. 严勇,李新圃,丁学智,严作廷,王胜义,武小虎,李宏胜,王旭荣. 2021

[2]6种中草药对2株致病菌的抑菌效果比较. 刘克奉. 2013

[3]72种中草药提取物对香蕉、杧果果实采后病害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胡美姣,高兆银,李敏,杨凤珍,郑服丛. 2007

[4]中草药对海水动物致病菌体外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王瑞旋,郭志勋,冯娟,林黑着,李卓佳. 2009

[5]益生乳酸杆菌抑制大肠杆菌的研究. 黄沧海,谯仕彦,李德发,何高奇,李雪峰. 2003

[6]龙胆燥湿栓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王晓玲,仲晓宁,胡峰,史玉颖,刘玉山,艾武. 2019

[7]植物提取物及其复合物对鸡源致病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赵露露,廖秀冬,张丽阳,罗绪刚,吕林. 2017

[8]芽孢杆菌对鸡大肠杆菌体外颉颃作用的研究. 萨仁娜,张琪,谷春涛,佟建明. 2006

[9]一株虫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防潜力研究. 杨帆,刘春来,王爽,刘亮,蒋希峰,李新民. 2019

[10]9种中药方剂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 赵增成,林树乾,李桂明,黄中利,傅剑,宋敏训. 2014

[11]大肠杆菌对中草药敏感性试验及其方法研究. 刘玉庆,李晔,车程川,张玉忠,高培基,颜世敢. 2003

[12]中草药添加剂对夏季奶牛产奶性能及血液氧化状态的影响. 郑会超,陆诚,张高振,张健,黄新,吴建良,蒋永清. 2010

[13]复方中草药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效果. 何光中,刘镜,杨红文,何金平. 2011

[14]中草药添加剂对夏季奶牛产奶性能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郑会超,陆诚,张高振,张建,黄新,黄柏丽,蒋永清. 2010

[15]中草药防治奶牛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王学红,王作信,梁剑平,华兰英,刘宇. 2009

[16]奶牛乳房炎和前胃弛缓的中草药防治. 卢慧,谷新利,刘刚,孙才华,石国庆. 2006

[17]中草药治疗奶牛卵巢功能失调性不孕症及其对生殖内分泌的调控. 赵永前,蒋兆春,苏德辉,戴鼎震,瞿永前,董晨红,黄夺先. 2001

[18]中草药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现状及其药理作用机制. 严作廷,王东升,荔霞,张世栋,李世宏. 2011

[19]中草药添加剂对奶牛产奶性能影响的效果. 孙锐锋. 2017

[20]中草药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研究进展. 杨晓谷,王晓丽,王晓挺,杨文卫,蒋兆春.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