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模式下种植密度对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谭小敏

作者: 谭小敏;吕开源;马惠;吴宏亮;赵如浪;康建宏;吴娜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秸秆还田;种植密度;土壤理化性质;真菌多样性;真菌群落结构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气象

ISSN: 1000-6362

年卷期: 2024 年 45 卷 003 期

页码: 232-24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秸秆还田和适宜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宁夏引黄灌区玉米农田开展连续 5a 设置裂区试验,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H1:秸秆粉碎深翻还田、H0:秸秆不还田)和种植密度(D1:67500 株·hm-2、D2:82500 株·hm-2、D3:97500 株·hm-2)下玉米成熟期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模式和种植密度两因素交互效应极显著提高了土壤真菌群落Chao1 指数、ACE指数及香农指数(P<0.01),以H1D2 处理下最高.(2)农田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主要由子囊菌门(63.50%~81.82%)、担子菌门(4.83%~18.03%)和被孢霉门(3.18%~9.61%)等 14 个门及 509 个属的真菌组成,真菌群落组成分析表明,秸秆还田模式各密度处理间群落结构不同,优势菌门和优势菌属相对丰度差异较大.(3)秸秆还田模式和种植密度两因素交互效应极显著降低土壤 pH 值,提高了有机质、碱解氮及速效磷含量(P<0.01),以 H1D2 处理下最高.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真菌α多样性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土壤pH值与枝孢菌属(Cladosporium)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有机质、全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与枝孢菌属(Cladosporium)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有机质含量与毛壳菌属(Chaetomium)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RDA分析表明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和pH值是驱动秸秆还田模式下各密度处理中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中,秸秆还田结合种植密度 82500 株·hm-2 处理,对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和改善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最有利.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微生物菌剂对连作芹菜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与结构的影响. 冯海萍,陈卓,杨虎. 2024

[2]四川中江丹参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真菌种群多样性PCR-DGGE分析. 王强锋,杨红,郎伯涛,杨季声,李洁,刘燕,张俊,陈翠平. 2014

[3]秸秆还田对植烟土壤养分及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薄国栋,申国明,张继光,刘德虎,张忠峰,高林,于会泳,王毅. 2016

[4]连续两年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大伟,刘建,王波,曹杨,卞新民. 2009

[5]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战秀梅,彭靖,李秀龙,李亭亭,韩晓日,宋涛,潘全良. 2014

[6]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梅楠,刘琳,隋鹏祥,张文可,田平,王沣,苏思慧,王美佳,孟广鑫,齐华. 2017

[7]复合菌剂对小麦秸秆降解速率、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影响. 魏蔚,吴昊,宋时丽,管永祥,张振华,张勇,戴传超. 2019

[8]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栾天浩,刘云强,高阳,孙孟琪,王楠,梁烜赫,赵鑫,刘浩然,陈宝玉,王洪君. 2020

[9]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春玉米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刘艳,叶鑫,包红静,王晓晖,隽英华. 2023

[10]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黄淮海夏大豆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王幸,邢兴华,徐泽俊,齐玉军,季春梅,吴存祥. 2017

[11]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下麦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变化. 刘东海,毛庆华,邓辉,梅亮贤,罗杰,乔艳,张智,胡诚. 2024

[12]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技术. 臧秀法,李馨,李世柱,王海翔,黄文明,刘颖. 2024

[13]不同的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胡诚,刘东海,乔艳,刘友梅,李双来,陈云峰. 2017

[14]小麦秸秆还田对茭白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商小兰,朱为静,尉吉乾,姚燕来,洪春来,洪磊东,朱凤香,王卫平. 2023

[15]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王治统,凌俊,刘子熙,赵德强,李泽学,周顺利,袁兴茂,李霄鹤,温媛. 2024

[16]紫色土丘陵区秸秆还田的腐解特征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陈尚洪,朱钟麟,吴婕,刘定辉,王昌全. 2006

[17]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与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张杨珠,吴金水,彭福元. 2014

[18]不同机械耕作方式对稻田秸秆还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何七勇,吕卫光,郑宪清,李双喜,张娟琴,王金庆,袁大伟,张翰林. 2015

[19]马铃薯健株与黄萎病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对碳源利用特征. 赵卫松,郭庆港,苏振贺,王培培,董丽红,胡卿,鹿秀云,张晓云,李社增,马平. 2021

[20]连作栽培对露地草莓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肖连康,李其勇,曹坳程,洪杰,朱从桦,符慧娟,张鸿.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