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双季稻区再生稻秸秆全量还田机械化种植模式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俊

作者: 张俊;邓达孙;刘建军;周文喜;黄欠如;张卫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区;再生稻;秸秆全量还田;机械化种植模式

期刊名称: 作物杂志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4 期

页码: 212-21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江西省崇仁县再生稻生产调研为基础,总结分析了再生稻秸秆全量还田机械化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及其技术要点。该种植模式选用高产优质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4949,通过头季稻留高茬收获,将秸秆切碎并均匀抛撒,适时追施促芽肥,控水灌溉,以及病虫草害防治,创新集成了适于江南双季稻区再生稻机械化栽培新模式。该模式不仅解决了蓄低位腋芽的秸秆还田难题,实现了秸秆全量还田,还解决了再生苗生育进程不一致和籽粒成熟度不一等问题。与常规模式相比,新型稻作模式头季和再生季水稻产量分别增加了12.7%和55.8%,周年净收入增加了6769.5元/hm2,经济效益显著。该模式避免了秸秆焚烧,可培肥土壤,实现优质丰产,是绿色高产高效的"一种两收"稻作新模式,适合在江南双季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分类号: S511%S141.4

  • 相关文献

[1]不同土壤背景下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解文孝,李建国,刘军,吕军,梁传斌,史鸿儒,李蒙杉. 2021

[2]轮耕对吉林省西部春玉米田土壤团聚体和产量的影响. 王周,李强,焦云飞,高洪军,张秀芝,朱平,彭畅. 2022

[3]影响稻茬麦出苗的关键因子与应对措施. 杨四军,顾克军,张恒敢,张斯梅,张传辉. 2011

[4]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玉米磷素吸收特征与磷肥适宜用量研究. 逄娜,程松,李兴吉,侯建勋,梁尧,张水梅,任军,刘剑钊,梁运江,蔡红光. 2022

[5]秸秆全量还田下连作晚稻不同栽培方式比较研究. 闫川,范天云,郑学强,阮关海,陈珊宇,徐彬彬,洪晓富. 2011

[6]东北冷凉气候区玉米秸秆还田现状及展望. 刘春光,胡水清清,马襄鸿,于洋,程正海,岳玉兰. 2024

[7]黄淮海平原区高产粮田秸秆全量还田小麦优化施肥. 张晓冬,李湛,王猛,王勇,隋学艳. 2016

[8]1GJH-350秸秆全量还田作业机的设计. 王晨平. 2021

[9]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赵永强,徐振,张成玲,杨冬静,孙厚俊,谢逸萍. 2017

[10]籼型杂交稻恢复系动态株型与光能利用率评价. 王丰,廖亦龙,柳武革,刘迪林,曾学勤,傅友强,朱满山,李金华,付崇允,马晓智,霍兴. 2021

[11]环洞庭湖双季稻区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刘国栋,汤彬,陈松林,殷玉梁,肖继新,陈志辉. 2013

[12]播期对双季稻区油菜熟期、产量及抗性的影响. 邹晓芬,张建模. 2011

[13]钾对不同晚稻品种产量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聂军,廖育林,谢坚,鲁艳红. 2017

[14]稻田可控释放肥料的生态环境效应与合理施用技术. 邹长明,秦道珠,徐明岗,申华平,王伯仁. 2001

[15]亟待破解双季稻区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迟缓的难题. 张文毅,袁钊和,金梅. 2011

[16]8寸插秧机在双季稻区的应用及配套农艺技术研究. 李艳大,舒时富,陈立才,叶春,曾水生,李星,贺捷,江向荣. 2014

[17]南方稻田冬季马铃薯覆盖栽培对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 卜洪震,胡跃高,曾昭海,肖小平,唐海明,杨光立. 2012

[18]双季稻田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曾昭海,唐海明,肖小平,汤文光,杨光立,胡跃高. 2011

[19]湖南省双季稻区紫云英品种适宜性比较. 廖育林,周兴,谢坚,杨曾平,聂军,曹卫东. 2014

[20]丘陵双季稻区不同机插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陈立才,叶厚专,李艳大,舒时富,李星,王康军,万鹏,江向荣,王水发,尹国庆,袁旭.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