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机采棉种植模式对棉花主要植株形态影响效应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健伟

作者: 李健伟;吴鹏昊;石洪亮;李春艳;崔建平;张巨松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机采棉;株行距配置;农艺性状

期刊名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ISSN: 1000-7601

年卷期: 2018 年 05 期

页码: 82-87+9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机采棉农艺与机艺高度配套是解决机采棉品质下降和降低植棉成本问题的关键。为了比较不同机采棉种植模式对棉花主要植株形态的影响效应,本研究以新陆中54号和新陆中7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目前大田条件下3种常用的机采棉种植模式,分别在花铃期、吐絮期对9个主要植株形态特征指标进行测定,研究机采棉种植模式植株形态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及对其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机采棉种植模式对7个植株形态特征指标影响显著。相同机采棉种植模式下不同品种间始果节高度、始果节位和果枝长度等农艺性状差异显著。通过多重比较发现一膜四行较一膜六行机采棉种植模式棉花生育进程提前4~6 d,霜前花率提高2%~4%,单株结铃多1~2个。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机采种植模式下株高与始果节高度、果枝台数、叶形指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4、0.730、0.560,茎粗与单株结铃数呈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35。因此,增加植株高度可使植株形态更符合机采要求,增加茎粗可使单株结铃数增加并且可减少倒伏,降低机采损失。植株过矮和过密已经无法适应机采棉种植要求,需打破传统的棉花"矮""密""早"高产栽培思维模式。

分类号: S562

  • 相关文献

[1]株行距配置对机采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李玲,李玲,董合林,马云珍,李鹏程,李春梅,张娜,万素梅,徐文修. 2020

[2]机采棉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阿不都卡地尔·库尔班,李健伟,杨培,张巨松,郭仁松,林涛. 2018

[3]行距和密度对冀南棉区机采棉株型塑造、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燕,张谦,董明,李冰,王树林,冯国艺,梁青龙,祁虹. 2023

[4]合理密植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周永萍,张海娜,师树新,燕建召,孙辉,田海燕,崔瑞敏. 2018

[5]不同株行距配置对酒用糯高粱红粱丰1号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张国兵,汪灿,周棱波,徐燕,高旭,姜讷,张立异,邵明波. 2019

[6]喀什地区不同种植模式对机采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蒋从军,王为然,林涛,沙红,刘志清,王亮,郑子漂. 2020

[7]缩节胺对黄河流域机采棉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化控技术研究. 刘丽英,戴茂华,吴振良. 2018

[8]DPC对黄河流域机采棉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的影响及化控技术的研究(英文). 刘丽英,戴茂华,吴振良. 2017

[9]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 喻树迅,范术丽,庞朝友. 2012

[10]新疆机采棉化学封顶与人工打顶的比较. 孔德鹏,龚照龙,梁亚军,郑巨云,王俊铎,李雪源. 2022

[11]机采种植模式对不同株型棉花脱叶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李健伟,吴鹏昊,肖绍伟,崔建平,张巨松. 2019

[12]株行距配置连作对黄土旱塬覆膜春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王磊,樊廷录,李尚中,党翼,赵刚,张建军,辛丽,程万莉,王淑英. 2019

[13]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单株分蘖的影响. 谢树鹏. 2010

[14]玉米株行距配置的密植增产效果研究. 李洪,王斌,李爱军,董红芬,阎晓光. 2011

[15]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机插适宜行距及株距配置研究. 吴文革,陈刚,许有尊,蔡海涛,周永进,吴然然. 2015

[16]株行距配置对塑料大棚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杨明,郑雅杰,张大龙,万建新,黄国东,魏珉. 2025

[17]机采棉育种的思考. 秦焱,赵会薇,杨京,李梦,李军虎. 2014

[18]南疆植棉区机采棉模式下新陆中38号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王海洋,王为,高永霞,张树艳,江卫,闫旭,潘宗瑾,王有武. 2018

[19]论影响机采棉技术推广的原因和对策. 周亚立,梅健,刘向新. 2004

[20]减量灌溉下不同施氮量对南疆机采棉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影响. 林涛,吴凤全,陈春帆,尔晨,陈利军,汤秋香.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