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旋松耕作法对华北缺水区壤质黏潮土物理性状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雪

作者: 杨雪;逄焕成;李轶冰;任天志;董国豪;郭智慧;王湘峻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深旋松耕;土壤;物理性质;产量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3 年 46 卷 16 期

页码: 3401-341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针对华北高产农区连年旋耕导致耕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变硬、耕层生产能力下降的问题,探讨深旋松耕作法在华北地区作物生产上的可行性。【方法】在河北吴桥地区设置了4种耕作处理,即传统旋耕15 cm、间隔深松耕30 cm、深旋松耕30 cm、深旋松耕50 cm,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性质与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较大,深旋松耕处理表现出利于降水入渗、储蓄更多水分的优势,并且越是干旱的时段,表现越突出。在冬小麦返青期深旋松耕处理土壤蓄水量均极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其中深旋松耕50 cm处理的0—5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增加11.69 mm和10.56 mm,提高12.21%和10.90%。(2)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容重影响很大,耕作一年半之后,深旋松耕两个处理在0—30 cm土层容重显著低于深松和旋耕两个处理,其中深旋松耕30 cm在20—30 cm土层容重分别比深松和旋耕低了13.67%和13.99%,深旋松耕50 cm在20—30 cm土层分别比深松和旋耕低了14.20%和14.51%,30—50 cm土层深旋松耕50 cm土层依然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其中,40—50 cm土层分别比深松和旋耕低了22.66%和22.80%,深松处理在冬小麦播前略低于旋耕处理,之后的时期则与旋耕处理间几乎没有差异。(3)耕作方式的不同对土壤性质有影响,并进而影响作物群体LAI、干物质积累和灌浆速率以及产量的形成,对冬小麦季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冬小麦花期深旋松耕50 cm处理的群体LAI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提高51.98%和39.22%,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旋耕和间隔深松处理提高26.78%和16.92%,冬小麦灌浆30 d时深旋松耕50 cm分别比深松和旋耕的籽粒干重提高10.37%和11.40%。(4)所有耕作处理中,深旋松耕土壤耕作处理的作物产量显著高于深松耕作和旋耕耕作,其中耕作一年半后夏玉米季深旋松耕50 cm处理产量达到了13 822.68 kg.hm-2,深旋松耕30 cm处理产量也达到了13 127.87 kg.hm-2,均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对比旋耕处理分别增产38.19%、31.24%。【结论】考虑生态经济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深旋松耕30 cm处理为最适合华北缺水区的耕作方法。

分类号: S154.4`S344

  • 相关文献

[1]黑土立体休闲技术改土增产效果. 王秋菊,刘峰,高中超,贾会彬,张劲松,张春峰,常本超,姜辉. 2017

[2]盐化草甸土和黑土型水田土壤连续深耕改土效果. 王秋菊,刘峰,焦峰,孙兵,郭中原,常本超,张劲松,高中超,姜辉. 2017

[3]秸秆粉碎集条深埋机械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王秋菊,刘峰,焦峰,常本超,姜辉,宫秀杰. 2019

[4]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对土壤的影响. 丁海君,韩国栋,王忠武,赵和平,张睿洋,张新杰. 2016

[5]深翻结合心土与不同改土物料混合改良白浆土的效果. 朱宝国,张春峰,贾会彬,孟庆英,王囡囡,张立波,匡恩俊,王庆胜,刘俊刚,高雪冬. 2018

[6]栗钙土钙积层扰动对土壤物理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段玉,胡景辉,张君,姚俊卿,郭瑞丽. 2013

[7]秸秆还田对盐碱地土壤物理性质、酶活性及油葵产量的影响. 李磊,樊丽琴,吴霞,张永宏. 2019

[8]麦秸覆盖还田对大豆耕层物理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吴宗声,徐彩龙,李瑞东,徐一帆,孙石,韩天富,宋雯雯,吴存祥. 2023

[9]湖南双季稻种植区不同生产力水稻土的物理性质. 郑圣先,廖育林,谢坚,吴小丹,向艳文. 2010

[10]豆麦轮作下连续施肥和麦秸还田对大豆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李婧阳,刘鑫,王秋菊,姜宇,周鑫,米刚,刘凯,姜辉,常本超. 2021

[11]深旋松耕改善耕层结构促进马铃薯增产. 翟振,逄博,李玉义,王婧,逄焕成,韦本辉,王庆伟,綦少伟. 2017

[12]红黄壤茶园不同培肥模式的土壤理化效应. 王利民,林新坚,黄东风,李卫华,邱孝煊. 2012

[13]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区黄壤持水性能的研究. 蒋太明,魏朝富,谢德体,肖厚军,夏锦慧,邓英. 2006

[14]胶州湾沉积物声学与岩土工程性质关系研究. 郑杰文,刘保华,阚光明,刘晓磊,李官保,裴彦良. 2017

[15]影响苎麻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农艺因素分析. 冷鹃,肖爱平,揭雨成. 2004

[16]天津市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地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蔡彦明,沃飞,方堃,师荣光. 2011

[17]菲律宾海深海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与物理性质相关关系. 孙志文,孙蕾,李官保,阚光明,郭常升,王景强,孟祥梅. 2018

[18]不同类糖接枝改性对花生蛋白膜物理性质的影响. 林伟静,刘红芝,刘丽,石爱民,胡晖,王强. 2014

[19]基于不同基质理化特性的无土栽培混合基质筛选. 李耀龙,季延海,于平彬,武占会,刘明池. 2016

[20]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黑土物理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李强,窦森,焦云飞,彭畅,张秀芝,高纪超,朱平,高洪军.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