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制度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形成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齐国君

作者: 齐国君;肖满开;吴彩玲;江潮;张孝羲;翟保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褐飞虱;水稻种植制度;暴发种群;单季中稻;后期迁入

期刊名称: 植物保护学报

ISSN: 0577-7518

年卷期: 2010 年 37 卷 03 期

页码: 193-20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南稻区北部(涉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六省)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双季改单季的水稻种植制度的调整,为了阐明水稻种植制度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形成的影响,2007、2008年在怀宁县和潜山县采用田间调查与卵巢解剖等方法研究了单季中稻、双季晚稻中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及世代虫源性质。结果表明:安庆地区单季稻大面积种植后,6月中旬至7月下旬迁入的褐飞虱可以直接降落在单季中稻本田,并能连续繁殖,种群增殖倍数可高达数百倍,单季中稻褐飞虱的发生量高于双季晚稻;卵巢解剖确定了单季中稻及双季晚稻中褐飞虱各世代的虫源性质,单季中稻褐飞虱迁出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可以为长江三角洲后期迁入提供虫源,也可以在本地作近距离的扩散迁移,加重对双季晚稻的危害。皖南地区单季稻种植面积的扩大,不但显著增加了本地单季中稻、双季晚稻中褐飞虱的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而且也导致了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频繁出现褐飞虱的后期迁入。因此,水稻种植制度的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分类号: S435.112.3

  • 相关文献

[1]褐飞虱持续暴发成因——以江西泰和县为例. 张国,李袭杰,于居龙,吴俨,高博雅,陆明红,钟玲,徐善忠,翟保平. 2018

[2]融水苗族自治县单季中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曾华忠,廖春良,韦凤舞,杨光照,陈远孟. 2018

[3]太湖稻区褐飞虱天敌及其控制作用. 丁宗泽,陈茂林,李沛元,蔡立正,程遐年,陈若篪. 1988

[4]醚菊酯与吡蚜酮复配对褐飞虱的增效作用和控制效果. 束兆林,缪康,赵来成,邱晓红,何东兵,姚克兵. 2013

[5]褐飞虱抗药性研究现状. 王彦华,王强,沈晋良,吴声敢,俞瑞鲜,赵学平,苍涛,吴长兴,陈丽萍. 2009

[6]蔗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卵的寄生适应性. 郑许松,俞晓平,吕仲贤,陈建明,徐红星,鞠瑞亭. 2003

[7]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持续抗性的筛选技术. 陶林勇. 1995

[8]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的比较研究. 李树娟,李容柏. 2010

[9]湖南省地方稻种资源多抗性评价. 侯小华,魏子生,周祖铭. 2000

[10]杂交稻种质资源抗病虫鉴定研究. 肖放华,彭兆普,李宣铿. 1992

[11]籼稻资源WD15515中抗褐飞虱QTL的定位研究. 石少阶,王卉颖,上官欣欣,刘丙芳,荆胜利,杜波,陈荣智,祝莉莉,何光存. 2016

[12]节水稻(陆稻)资源持久多抗性鉴定及利用研究. 罗赫荣,贺忠南,胡立冬,彭绍裘,李友荣,刘二明,黄费元. 2001

[13]用ENSO事件的特征进行褐飞虱发生程度长期预测的研究. 黄荣华,姚英娟,曾小军,曾宜杰,舒畅. 2010

[14]褐飞虱对氟虫腈和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动态变化. 刘叙杆,赵兴华,王彦华,韦锦捷,沈晋良,孔健,曹明章,周威君,罗才宏. 2010

[15]褐飞虱胁迫对不同抗性水稻品种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含量的影响. 苏婷,徐红星,韩海亮,杨亚军,王桂跃,郑许松,吕仲贤. 2014

[16]植物源农药鱼藤酮对稻纵卷叶螟和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杨红福,陈爱大,曲朝喜. 2008

[17]氮营养对褐飞虱在IR64稻株上取食和产卵行为的影响(英文). 吕仲贤,俞晓平,HEONG Kong-luen,胡萃. 2005

[18]2015年苏北地区稻飞虱的抗药性监测及治理. 熊战之,汪立新,付佑胜,刘伟中,王宏宝,李茹,高聪芬,张凯. 2016

[19]烯啶虫胺对水稻的安全性评价及对褐飞虱的生物活性. 许小龙,徐广春,徐德进,邢平,顾中言. 2011

[20]红莲型杂交稻新不育系珞红4A的选育. 黄文超,胡骏,刘文军,朱英国.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