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间相互作用对牧草间作体系生产力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德

作者: 张德;龙会英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种间相互作用;牧草;间作体系;生产力;土壤养分

期刊名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ISSN: 1000-7601

年卷期: 2017 年 35 卷 02 期

页码: 234-23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揭示种间相互作用对柱花草/黑籽雀稗间作体系生产力的影响,试验设计三个处理,分别是单作柱花草、单作黑籽雀稗、柱花草/黑籽雀稗间作,观测了三个不同种植模式作物整个生育的物候期、整个植株生长量、生物量、生物量的当量比及不同种植体系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差异。结果表明:1种植牧草270天后,间作体系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的当量比分别是3.05和3.52,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明柱花草/黑籽雀稗间种具有间作优势。2与单作相比,间作体系黑籽雀稗物候期推迟5天;其生长量、生物量均高于单作,株高、根长、干草产量和根系产量分别高于单作9.67 cm、7.33 cm、345.50 g·株~(-1)、131.67 g·株~(-1)。与柱花草单作对比,间作的分枝期、现蕾期、花期比单作分别推迟5天、15天、5~15天;其生长量和生物量低于单作,柱花草株高、根系深、根冠比、根瘤量、干草产量和根系产量分别低于单作10.64 cm、0.54 cm、0.08、0.84粒·株~(-1)、14.29 g·株~(-1)和1.48 g·株~(-1);3间作体系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比种植前增加的量分别为0.039%、0.003%、0.001%。单作柱花草样地有机质、全氮比种植前增加的量分别为0.063%、0.006%,磷比种植前减少0.001%;单作黑籽雀稗样地有机质、全氮比种植前减少0.017%、0.002%。表明,柱花草的间作提高了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柱花草在生物固氮过程中,以磷固氮,消耗磷素致使单作柱花草样地全磷量减少,全氮量增加。

分类号: S54

  • 相关文献

[1]西藏高寒区禾-豆混播对牧草营养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周娟娟,白玛嘎翁,魏巍,德科加. 2021

[2]黄河银川段滩地11种牧草的营养价值、生产性能分析及土壤改良效果评价. 王巧玲,吴颖,王占军,柳超超,王学彬,沈娟,田英. 2024

[3]牧草植物篱对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土壤肥力空间分布的影响. 庞良玉,陈一兵,黄晶晶,涂仕华. 2008

[4]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体系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张圆,熊先勤,陈超,卢敏. 2014

[5]不同氮肥减施量下玉米针叶豌豆间作体系的产量及效益. 卢秉林,车宗贤,包兴国,张久东,曹卫东,吴科生,杨蕊菊,崔恒. 2021

[6]施磷对玉米与蚕豆间作体系养分吸收的影响. 王平,梅沛沛,李隆,张万政,王晓凤,桂林国. 2012

[7]种间相互作用对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余常兵,孙建好,李隆. 2009

[8]外来杂草入侵的化学机制. 梁文举,孔垂华,姜勇,张茂新,张朝贤. 2004

[9]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研究方法. 刘开朗,王加启,卜登攀,李旦,于萍,赵圣国. 2010

[10]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氮节约效应及产量优势. 肖焱波,段宗颜,金航,胡万里,陈拾华,魏朝富. 2007

[11]内蒙古草原植被近五年动态分析. 羿静,宋向阳,王晶杰. 2010

[12]现代持续农业的概念及特征. 袁志清. 1999

[13]超级杂交早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增长特征. 李国业,张洪程,李敏,董啸波,霍中洋. 2012

[14]浅谈"微型家畜"的开发利用. 汤胜强. 1991

[15]水稻中位蘖的分蘖规律与生产力研究. 周汉良,鲁学林,郑秋玲. 2000

[16]沼液及羊粪对牧草生产力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陈钟佃,冯德庆,黄秀声,唐龙飞,郑仲登. 2005

[17]A级绿色稻米氮肥不同施用比例对肥料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影响. 赵国臣,侯立刚,郭唏明,隋鹏举,周舰. 2007

[18]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形成新生产力的若干重大措施. 张郅政,黄述羲. 1991

[19]科技创新提高江苏粮食生产力的对策探讨. 黄俊. 2009

[20]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研究. 金焱鑫,韦金河,张娅香,刘德荣. 199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