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面粉谷蛋白溶涨指数的遗传方式及QTL定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常柳

作者: 常柳;张兰萍;逯成芳;任永康;尤明山;李保云;唐朝晖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双单倍体;谷蛋白溶涨指数;遗传方式;QTL定位

期刊名称: 山西农业科学

ISSN: 1002-2481

年卷期: 2011 年 39 卷 03 期

页码: 221-224

摘要: 以小麦花培3号和漯麦4号的双单倍体(DH)群体为材料,通过1年(2009)2点(河南郑州和北京)试验,研究了面粉谷蛋白溶涨指数的遗传方式,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面粉谷蛋白溶涨指数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属于数量性状。QTL定位结果表明,在河南点定位到1个与谷蛋白溶涨指数相关的QTL,位于7A染色体上,该位点由来自母本花培3号的等位基因起增效作用,其效应值为0.111 7;北京点也检测到1个与谷蛋白溶涨指数相关的QTL,位于1B染色体上,该位点由来自母本花培3号的等位基因起减效作用,其效应值为0.158 9。两地没有检测到相同的QTL。2个QTL共能解释面粉谷蛋白溶涨指数13.47%的表型变异。这为小麦品质遗传改良和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提供理论依据。

分类号: S512.103

  • 相关文献

[1]谷蛋白溶涨指数在小麦品质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孙家柱,刘广田,苏青,田立平. 2006

[2]面筋聚集参数及其与小麦其它品质性状的关系. 胡新中,魏益民,张国权,J.M.Brummer,郑建梅,欧阳韶晖,罗勤贵,郭波莉. 2004

[3]利用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的研究进展. 蔡华,马传喜,司红起,乔玉强,陆维忠. 2006

[4]小麦×玉米杂交双单倍体后代的HMW-GS组成和易位分析. 庞建周,王雪征,茜晓哲,王晨阳,陈淑萍. 2016

[5]硬粒小麦-簇毛麦双单倍体愈伤组织染色体加倍技术的研究. 韩彬,陈孝,徐惠君,张文祥,辛志勇,黄惠宇. 1990

[6]利用小麦×玉米诱导单倍体技术育成小麦新品种中麦533. 陈新民,何中虎,刘春来,王德森,张勇. 2011

[7]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聚合体DH材料的分子标记鉴定. 罗瑛皓,陈新民,夏兰芹,陈孝,何中虎,任正隆. 2005

[8]基于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培育黄淮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0. 买春艳,刘易科,刘宏伟,李洪杰,杨丽,吴培培,周阳,张宏军. 2024

[9]谷蛋白溶涨指数(SIG)在小麦品质鉴定上的应用价值分析. 兰静,王乐凯,赵乃新,戴常军,李宛,李辉,赵琳. 2007

[10]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不育基因的QTL定位. 周菊红,李轲,何蓓如,胡银岗. 2010

[11]小麦茎秆实心度对茎秆强度的影响及相关性状QTL分析. 潘婷,胡文静,李东升,程晓明,吴荣林,程顺和. 2017

[12]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 董建力,白海波,赵朋,吕学莲,朱永兴,李树华,王中华. 2015

[13]扬麦17/宁麦18的F_2群体穗部性状QTL定位. 梁秀梅,胡文静,李东升,程婧晔,吴荣林,程晓明,程顺和. 2018

[14]小麦幼苗耐热性的QTL定位分析. 李世平,昌小平,王成社,景蕊莲. 2012

[15]中国小麦地方品种籽粒强休眠特性的主效基因鉴定(英文). 张海萍,冯继明,常成,马传喜,张秀英. 2011

[16]基于90K芯片SNP标记的小麦遗传图谱构建及抗纹枯病QTL定位. 崔德周,李永波,樊庆琦,隋新霞,黄承彦,楚秀生. 2019

[17]小麦重要农艺性状QTL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 田再民,张立平,孙庆林,单福华,田自华. 2007

[18]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粒重QTL定位及其元分析. 倪胜利,何瑞,刘媛,张沛沛,李兴茂,杨德龙. 2021

[19]利用永久F2群体定位小麦穗部性状相关的QTL. 刘阳娜,刘丽华,张风廷,张立平,苑少华,张明明,李宏博,庞斌双,赵昌平. 2021

[20]小麦成株期白粉病抗性位点的QTL定位. 惠建,白海波,马斯霜,陈晓军,吕学莲,李树华.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