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强分蘖两系不育系‘明S’农艺性状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孙佳丽

作者: 彭既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两系不育系;强分蘖;有效穗;产量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16 年 32 卷 24 期

页码: 31-35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为深入研究水稻两系核不育系‘明S’特性,以期配制高产组合,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以‘培矮64S’为对照,相同栽培管理条件下,对‘明S’与‘培矮64S’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明S’具有株叶形态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稻瘟病抗性好等特点。单株有效穗数17个,花粉育性镜检,为无花粉型和少数典败单株,不育率100%,不育度100%,自交结实率为0。柱头外露率高,为84.7%,异交结实率70%以上。稻米品质较好,糙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达到一级标准;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发病较轻。可见两系不育系‘明S’是一个具有强分蘖特性并且抗稻瘟病的温敏核不育系。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小麦生物产量影响因素初探. 朱昭进,赵莉,何贤芳,王青,汪建来. 2011

[2]秧龄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影响. 陈周前,杨安忠,刘春盛,胡润,盛敏元,詹李根. 2009

[3]安徽省7个小麦品种的产量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英文). 赵莉,何贤芳,刘泽,汪建来. 2015

[4]青稞产量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何梅洁,陈佳,李娥贤,杜娟,普晓英,杨晓梦,李霞,杨丽娥,杨加珍,曾亚文,杨涛. 2022

[5]专用复混肥对水稻产量因素影响. 秦道珠,秦宣才,段桂平,黄平娜,申华平. 2005

[6]四川冬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初步分析. 李浦,廖晓虹,杨梅,饶世达,蒲宗君. 2012

[7]播期对川西平原直播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陈红琳,朱孟琦,沈学善,陈尚洪,李旭毅,刘定辉. 2019

[8]水稻两系不育系的育种应用分析. 张现伟,唐永群,李超明,姚雄,肖人鹏,杨光荣,段秀建,李经勇. 2016

[9]强分蘖两系杂交稻新组合明两优143. 彭既明,袁定阳,彭锐,唐自标. 2016

[10]混栽对中熟中粳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余波,李闯,曾生元,景德道,林添资,钱华飞,周义文,姚维成,孙立亭,杜灿灿,龚红兵. 2017

[11]四川5个主要水稻恢复系所配组合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分析. 吴清连,陈林,曾宪平. 2009

[12]同熟期粳稻品种混栽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余波,杨军,胡庆峰,林添资,景德道,钱华飞,李闯,曾生元,孙立亭,杜灿灿,龚红兵. 2022

[13]水稻免耕栽培氮肥用量与施肥技术. 廖兆熊,汪羞德,林金元. 1993

[14]水稻两系不育系在美国阿肯色州潘布拉夫不同生长季节的育性变化(英文). Huang Bihu,严宗卜,Deren Christopher. 2015

[15]水稻不育系琼香-1S光温生态育性的转换. 严小微,孟卫东,云勇,王效宁,林尤珍. 2008

[16]两系不育系制种安全性检验试验报告. 侯青光. 2009

[17]三系杂交稻博优64和两系不育系HUTB2S组培快繁的研究. 王延春,陈文,刘国民,罗越华,钟翔月. 2008

[18]利用花药培养技术选育优质水稻两系不育系EH1S. 刘凯,李三和,徐华山,陈志军,杨国才,游艾青. 2019

[19]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安全模型的构建. 刘海,邓竹清,邓林峰,邓小林,赵炳然,胡忠孝,黎妮,王伟平. 2019

[20]湖北省水稻区试两系不育系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相似性分析. 蔡海亚,谢红卫,周雷,焦春海,游艾青.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