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的残留及安全性评价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金岩

作者: 金岩;冯义志;吴新;张国福;梁林;张耀中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双酰胺类药剂;复合种植;残留;安全评价

期刊名称: 农药

ISSN: 1006-0413

年卷期: 2024 年 63 卷 003 期

页码: 185-19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验证5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安全性.[方法]建立5种药剂在大豆、玉米等基质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对田间试验样品进行分析,对比我国已制定的最大残留限量结合长期膳食风险评估模型,对5种药剂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的应用进行评估.[结果]5种双酰胺类药剂在3个添加水平下,在大豆、玉米等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7%~11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4%.5种药剂在大豆、青豆、玉米和鲜食玉米中的方法定量限(LOQ)均为0.02 mg/kg,在大豆秸秆和玉米秸秆中均为0.05 mg/kg.田间样品检测结果表明:5种药剂在大豆、青豆、玉米和鲜食玉米中的残留均低于方法定量限(0.02mg/kg).在大豆秸秆和玉米秸秆中5种药剂残留量分别在<0.05~1.5、<0.05~1.2 mg/kg之间.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四氯虫酰胺、四唑虫酰胺、溴虫氟苯双酰胺、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在大豆、玉米中的长期膳食风险(%ADI)分别为2.00%、0.67%、0.59%、9.33%、0.18%,均小于100%.5种药剂累积摄入风险危害指数HI为12.77%,同样小于100%,表明对普通人群的膳食摄入风险可以接受.[结论]5种双酰胺类药剂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应用安全性较高,本试验结果为双酰胺类药剂在大豆-玉米田中的安全使用及登记提供了数据支持.

分类号: TQ450.2

  • 相关文献

[1]吡虫啉在花生田环境中的残留行为及安全评价. 刘同金,李瑞娟,宋国春,付亚萍,赵亚,于建垒. 2018

[2]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及安全评价. 刘同金,李瑞娟,于建垒,宋国春,高宗军,李如美. 2014

[3]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中吡唑醚菌酯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残留测定. 李亮亮,王明林,于建垒,宋国春,李瑞娟. 2012

[4]莠去津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及安全使用评价. 方丽萍,李慧冬,丁蕊艳,王峰恩. 2012

[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及安全使用. 李瑞娟,于建垒,宋国春,于天行,王永丽. 2011

[6]淳安县林下中药材复合种植模式. 王晖,姜武,陶正明,吴志刚,方鸿,胡奇勇. 2017

[7]不同复合种植模式滇龙胆中矿质元素化学计量学研究. 董晓蕾,张霁,赵艳丽,金航,王元忠. 2015

[8]海南茶园复合种植对土壤性状及茶叶化学品质的影响. 曹启民,王永鹏,覃姜薇,易伟鹏,张冬明,曾建华,肖彤斌. 2020

[9]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研究. 朱玉成,王满秀,张向前,路战远,乌朝鲁门,张德健,郝楠森,赵双龙,胡戎朔. 2023

[10]盐碱地花生‖棉花间作系统群体配置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慈敦伟,杨吉顺,丁红,秦斐斐,石程仁,宋文武,戴良香,张智猛. 2017

[11]林药复合种植滇龙胆红外光谱鉴别研究. 申云霞,赵艳丽,张霁,金航,王元忠. 2016

[12]玉米与花生带状复合种植试验报告. 费永红,韦德斌,向英,李晓芝. 2016

[13]不同树龄茶树套种滇龙胆对药材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董晓蕾,张霁,赵艳丽,金航,王元忠. 2015

[14]8种除草剂的杂草防效及其对玉米、大豆的影响. 黎芳,赵国清,陈红,邹康平,黄锰,胡国军,肖姬玲. 2023

[15]宁南山区不同复合种植模式对混合青贮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朱志明,刘春光,景治忠,郭军成,姬月梅,王雪,左佳伟. 2024

[16]作物抗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研究进展. 王瑶,王荣焕,冯铃洋,张璐,赵琦,王家乐,赵久然. 2024

[17]籽用南瓜条带式间作复合种植技术. 王云梅,刘小俊,刘宗华,罗晓玲,黄修芬. 2018

[18]鲁南地区玉米-大豆高效复合间作种植技术. 赵崇强,王浩,赵月彬,于光彦,张玉凤,邵文莉. 2022

[19]药用植物复合种植研究进展. 李远菊,张霁,王元忠,张金渝,金航. 2013

[20]产业转型逐"绿"前行 推进"双碳"以茶为先. 余振怀,高婧斐,胡强,王强兵,张丽群,梁琪惠.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