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研究进展与思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绍祥

作者: 李绍祥;丁明亮;李宏生;刘琨;杨忠慧;顾坚;杨木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杂交小麦;两系法;温光敏核不育;云南

期刊名称: 科学通报

ISSN: 0023-074X

年卷期: 2022 年 67 卷 026 期

页码: 3197-3206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1992年,湖南农业大学和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分别育成小麦光温敏核不育系ES系列和温光敏核不育系C49S系列,为中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年云南省引进ES和C49S进行育性鉴定,筛选出的重庆温光敏不育系C49S-87在云南3个生态区有15~20d的不育期,利用该不育系育成的杂交小麦品种云杂3号于2002年通过云南省审定并实现了较大面积的生产应用.2001年,利用C49S-87育成不育期更长、育性更稳定、异交结实性更好的不育系K78S,以之组配的云杂5号和云杂6号分别于2004、2005年通过云南省审定.借助云南小麦生长期间多风、少雨的有利条件和K78S的优良异交结实习性,研究建立了父、母本带状种植机械化高效制种技术,制种产量可达到4500 kg/ha以上,促进了杂交小麦品种在云南的推广应用.同时还研发了基于小麦玉米杂交的小麦双单倍体技术用于加速不育系、恢复系创制以及亲本提纯.2005年之后,受配合力优良的实用型不育系少、恢复系育种体系不完善、不育系和恢复系的条锈病抗性丧失等因素影响,云南省在强优势杂交小麦品种选育上进展甚微.本文总结了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在云南研究30年的成功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的杂交小麦育种提供参考.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实践与思考. 邹江石,吕川根. 2005

[2]贵州两系法优质杂交水稻育种进展. 黄宗洪,王际凤,向关伦,甘雨,杨占烈,陈锋,周维佳. 2006

[3]第二讲 两系法杂交水稻栽培技术. . 1997

[4]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周承恕. 2000

[5]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展望. 吴京华,罗闰良. 1996

[6]湖南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刍议. 周承恕. 2000

[7]两系高粱杂种优势分析. 刘海军,尹颛斌,叶桃林. 2000

[8]第一讲 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由来及其意义. . 1997

[9]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育种的若干思考. 吕川根,姚克敏,李霞,胡凝,邹江石. 2007

[10]杂交水稻研究50年. . 2016

[11]水稻两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瘳伏明. 1990

[12]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的问题与对策. 周承恕. 2000

[13]谈谈两优培特的一季加再生栽培技术. 罗孝和,廖瑞靖. 2000

[14]灿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配合力研究. 罗彦长,张端品. 2001

[15]农作物两系法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浅议. 李晗章,张焕裕,李睿. 2001

[16]优质抗稻瘟病杂交水稻新组合E两优28的选育. 董华林,费震江,王红波,郑兴飞,殷得所,胡建林,查中萍,徐得泽. 2021

[17]贵州省优质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 黄宗洪,向关伦,严宗卜,王际凤,陈锋,陈文强,罗德强,杨占烈,甘雨. 2009

[18]江苏省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研究现状及展望. 宗寿余. 2001

[19]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的发展. 宋书锋,李新奇. 2017

[20]江苏省两系法杂交稻研究与生产. 吕川根.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