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作与圈养模式对麻鸭生长性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冯杯仪

作者: 冯杯仪;王国霞;刘文俊;郑春田;张亚男;王爽;夏伟光;金成龙;吕艳涛;陈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稻鸭共作;麻鸭;生产性能

期刊名称: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ISSN: 1005-8567

年卷期: 2024 年 002 期

页码: 37-40

摘要: 该研究旨在比较研究稻鸭共作和圈养两种饲养模式对麻鸭生产性能的影响,为稻田养鸭生态模式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选择来自一个商业孵化场的400只雄性1日龄麻鸭随机分为稻鸭共作组(密度为30只鸭/亩)和圈养组(密度为10只/平方米),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试验时长49天。圈养按20只鸭子分组分配到10个铁丝地板围栏,共200只;另外200只在稻田放养。在49日龄时,分别测定这两组鸭的体重、采食量等生产性能。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组日增重、日采食量、体重均显著高于圈养组(P<0.001),而圈养组料重比高于稻鸭共作组(P<0.001)。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稻鸭共作模式有利于提高蛋鸭生产性能,降低饲料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分类号: S834

  • 相关文献

[1]稻鸭共作技术的研究. 赵国臣,侯立刚,曹忠,赵法江,隋鹏举. 2005

[2]一起青年麻鸭感染禽坦布苏病毒的诊断. 代芝艺,张瑞,岳稳,郑小兰,王艺萍,刘荣昌,黄瑜. 2020

[3]麻鸭磷脂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高效可溶性表达及其部分酶学性质. 王晶晶,张新笑,卞欢,耿志明,李鹏鹏,王道营,徐为民. 2019

[4]圈养条件下麻鸭日粮中添加菹草对产蛋率和蛋黄着色的影响. 丁思,杨红建,萨仁娜,芮巧云,张宏福. 2010

[5]开产麻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诊断. 谢海军,林贵富,蔡小敏,陈红梅,傅光华. 2014

[6]安徽省巢湖麻鸭疫病流行现状及其防治技术. 赵瑞宏,张丹俊,詹凯,潘孝成,程宝艳,胡晓苗. 2009

[7]蛋氨酸水平对开产期麻鸭产蛋性能、蛋品质及卵巢形态的影响. 阮栋,林映才,张罕星,马现永. 2012

[8]鸭坦布苏病毒试验感染麻鸭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陈雷,傅光华,祁保民,施少华,万春和,程龙飞,陈红梅,傅秋玲,黄瑜. 2013

[9]发挥资源优势有效推进水禽产业发展. 侯水生,陈育新. 2007

[10]麻鸭对稻鳖共作田杂草防治和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王显,胡中泽,衣政伟,张自常,孙飞,杨大柳. 2022

[11]无特定病原体麻鸭种群的建立. 韩凌霞,赵丽丽,于海波,张伟,张圆圆,陈洪岩. 2018

[12]鹅多瘤病毒VP1基因的克隆及Eva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万春和,刘荣昌,程龙飞,施少华,傅光华,陈红梅,傅秋玲,陈翠腾,黄瑜. 2018

[13]麻鸭钙非依赖性磷脂酶A2ε(iPLA2ε)的克隆和表达纯化. 张玉梅,李鹏鹏,王晶晶,王道营,徐为民. 2018

[14]麻鸭HSP90α基因的原核表达、纯化及磷脂结合活性的鉴定. 张玉梅,李鹏鹏,张牧焓,王晶晶,王道营,徐为民. 2018

[15]麻鸭脂肪氧合酶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 陈欣,姚忠,徐为民,孙芸,王道营. 2013

[16]中国稻鸭共作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郑建初,谭淑豪,刘华周,冯金侠,张卫建. 2005

[17]稻鸭种养生态系统的碳氮效应及其循环特征. 许国春,刘欣,王强盛,甄若宏,郑建初. 2015

[18]不同施肥量对稻鸭共作稻田生态系统有害生物群落的控制效应. 陆长婴,吴彤东,刘凤军,沈明星,姚月明,穆兰芳. 2007

[19]机插稻鸭共作系统氮素基蘖肥用量对水稻群体质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余翔,王强盛,王夏雯,王绍华,蒋祖明,唐来春,丁艳锋. 2009

[20]稻鸭共作下水稻植株的壮秆效应及生理特性. 王强盛,甄若宏,丁艳锋,王绍华.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