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蔗区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及螟害枯心苗发生规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罗志明

作者: 罗志明;尹炯;黄应昆;李文凤;张荣跃;单红丽;王晓燕;仓晓燕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甘蔗苗期;螟虫;种群结构;发生规律

期刊名称: 应用昆虫学报

ISSN: 2095-1353

年卷期: 2017 年 54 卷 05 期

页码: 838-84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制度下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及螟害枯心苗发生规律特征,以期为指导预警监测和制定防控措施奠定基础。【方法】应用自然种群接虫方法,定期调查不同植期、不同品种螟害枯心苗,对螟虫种群结构、枯心苗苗龄及螟虫幼虫龄期特征、枯心苗动态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水田蔗区以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为主,伴有少量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旱地蔗区以大螟为主,伴有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和极少量黄螟。甘蔗低苗龄时,枯心苗中2龄幼虫数量最多,随着苗龄的增加,枯心苗中3龄、4龄等幼虫逐渐增多。其中,大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6~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4龄为多;黄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4~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5龄为多;二点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5~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4龄为多。不论水田旱地,甘蔗苗期螟害枯心苗均会出现波动,但水田蔗区较旱地蔗区波动小。【结论】不同种植制度螟虫种群结构不同,不同螟虫和甘蔗品种影响枯心苗特征及其发生动态。

分类号: S435.661

  • 相关文献

[1]广东省水稻螟虫种群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钟宝玉,邹寿发,张扬,李建丰,黄德超,肖汉祥,杨伟新,赖信红. 2007

[2]高粱二代螟虫发生规律及诱捕器防治效果评价. 朱凯,刘培斌,张飞,王艳秋,邹剑秋. 2018

[3]广西甘蔗螟虫发生概况和动态变化. 吴延勇,李傲梅,张小秋,梁永检,李杨瑞,宋修鹏,吴建明. 2020

[4]水分胁迫下喷施乙烯利和甲基环丙烯对甘蔗苗期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李鸣,蔡立群,方位宽,梁朝旭,谭芳,何姗珊,梁俊,吴凯朝. 2014

[5]螟虫为害甘蔗苗期对其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熊焰,王辉,王军,王露露,周霞,王健华,伍苏然. 2022

[6]甘蔗螟虫的形态特征、习性及防治技术. 张亦诚,易代勇,雷朝云,谢惠珏,李向勇. 2008

[7]7种农药对茭白螟虫的田间防效. 徐笔奇,方屹豪,王祥云,王新全,吴长兴,陈丽萍,徐明飞,赵学平,苍涛. 2018

[8]几种生防药剂对高粱中后期螟虫的防治效果评价. 李鹤鹏. 2020

[9]广西甘蔗区试品种生长前期对螟虫的抗性评价. 李毅杰,段维兴,王泽平,黄诚华,潘雪红,魏吉利,林善海. 2017

[10]绿色水稻生产中种植香根草诱杀螟虫技术. 陈先茂,彭春瑞,谢江,邓国强,张国光,胡乐明. 2008

[11]3.6%杀虫双颗粒剂防治甘蔗螟虫药效试验. 罗志明,李文凤,黄应昆,卢文洁,王晓燕. 2010

[12]5种农药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评价. 尹炯,黄应昆,李文凤,罗志明,申科,张荣跃,徐宏,毛永雷,吉学进. 2014

[13]玉米常见虫害的发生及其防治新技术. 黄欣,邢荣平,王世荣,郭建芳,武小平. 2016

[14]高粱—大豆间作对高粱螟虫发生的影响. 彭秋,雷文权,何庆才,任洪,徐燕,聂莉,范光先,龙育堂. 2008

[15]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 韦振飞,何燕芳,覃艳,闭闻文,马秋明,韦玉全,梁永检. 2022

[16]利用香根草诱杀水稻螟虫的技术及效果研究. 陈先茂,彭春瑞,姚锋先,关贤交,王华伶,邓国强. 2007

[17]甘蔗螟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伍苏然,杨乃博,杨本鹏,熊国如,冯翠莲,王文治,张树珍. 2013

[18]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综合防治技术. 艾国民,王恒亮. 1998

[19]甘蔗对螟虫抗性的初步鉴定. 甘仪梅,曾军,蔡文伟,伍苏然,武媛丽,张树珍,杨本鹏. 2013

[20]30%度锐悬浮剂防治宿根蔗螟虫的药效试验. 王维赞,梁阗,方锋学,许树宁,唐红琴.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