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工艺对重庆沱茶及其毛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罗红玉

作者: 罗红玉;王奕;谷雨;袁林颖;杨娟;王廷华;张莹;王杰;钟应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干燥工艺;压制;重庆沱茶;风味品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期刊名称: 食品科学

ISSN: 1002-6630

年卷期: 2022 年 43 卷 022 期

页码: 259-266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重庆地产茶鲜叶为原料加工重庆沱茶,比较60℃烘干(1号)、80℃烘干(2号)、晒3h+60℃C烘干(3号)、晒3h+80℃烘干(4号)4种干燥工艺对重庆沱茶及其毛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2号毛茶、沱茶综合感官品质好于3、4号毛茶、沱茶.3号毛茶茶多酚质量分数较低为31.3%,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香气物质质量分数较高分别为2.2%、43.9%、182.57 μg/L,烯、醇类较多分别为16、7种.1号毛茶香气种类数量和含量均最多分别为54种、190.27 μg/L,2、4号毛茶香气含量较少.经压制后,各沱茶游离氨基酸、醇、醛、烯、酸含量降低,咖啡碱含量升高,3号沱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无显著变化,香气种类数量以及含量均最多分别为50种、252.11μg/L,酮类、酯类含量增加较多分别为64.6%、113%,1号沱茶酮类增加2种,2、4号沱茶香气种类、含量减少.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共识别出11种差异性香气物质,其中烯类5种,1、3号毛茶差异性香气物质种类较多,其对应的沱茶正二十一烷含量较高.6-紫罗酮在各茶样中的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e value,OAV)大于10,芳樟醇在1号、3号毛茶及沱茶中的OAV均大于1.综上所述,1号、3号毛茶及沱茶综合品质较好,其对应的干燥工艺更适合于重庆沱茶加工.

分类号: TS272

  • 相关文献

[1]干燥工艺对重庆沱茶原料茶贮藏品质的影响. 罗红玉,王奕,钟应富,袁林颖,杨娟,张莹,王杰,邬秀宏. 2018

[2]饲用甜高粱青贮饲料压制技术. 伊斯拉依·达吾提,再吐尼古丽·库尔班. 2023

[3]防控措施对小贯小绿叶蝉虫口数及重庆沱茶品质的影响. 罗红玉,陈世春,陈善敏,江宏燕,王奕,常睿,袁林颖,杨娟,钟应富. 2023

[4]重庆沱茶粉对蛋糕焙烤品质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陈善敏,袁林颖,杨娟,罗红玉,王杰,钟应富. 2023

[5]西红花球茎和根的代谢轮廓及其对pH的响应. 饶君凤,吕伟德,胡朝阳,边天煜. 2018

[6]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籽粒和面条品质分析. 吴豪,黄园园,汪辉,周玉,沈家成,张璨,丁锦锋,邹娟,马尚宇,郭文善,郑文寅,姚大年. 2019

[7]基于稳定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纹特征的金银花产地溯源研究. 魏静娜,李安,张强,赵云平,赵琳琳,苏蘩,孙萌,刘征辉. 2023

[8]不同干燥工艺对胡萝卜品质影响的研究. 秦学磊,张国治,聂波,王安建. 2017

[9]不同干燥工艺对寒兰花总黄酮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李程勋,徐晓俞,李爱萍,郑开斌. 2019

[10]蓝莓苹果重组蜜饯干燥工艺优化及对品质的影响. 李璐,韩强,吴伟杰,房祥军,郜海燕. 2019

[11]不同干燥工艺对鲜玉米粉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康志敏,郭东旭,何梦影,张灿,赵迪,肖亚冬,张康逸. 2020

[12]桑蚕茧不同干燥工艺对茧丝质量及品质评价的影响. 陈涛,宋江超,张美蓉,姚晓慧,伍冬平. 2019

[13]辣椒干燥加工技术及设备的研究与示范. 宋树民,佘小明,邓永骊,周玉华. 2012

[14]槟榔热风干燥工艺的研究. 张可喜,符新,王祝年,符永进. 2006

[15]挂面干燥工艺研究及其关键参数分析. 王杰,张影全,刘锐,张波,魏益民. 2014

[16]枯草芽孢杆菌Bs2004固体发酵与干燥工艺研究. 刘勇,周西全. 2011

[17]绿茶栗香的形成及工艺研究进展. 张铭铭,江用文,袁海波,杨艳芹,邓余良,董春旺,李佳,滑金杰,王近近. 2020

[18]产地、商品级别和干燥工艺对天麻品质影响研究. 葛进,张磊,刘大会,崔秀明,代超,杨野. 2017

[19]不同干燥工艺制备板栗全粉的理化特性和风味比较. 施建斌,隋勇,蔡沙,何建军,熊添,范传会,陈学玲,家志文,王少华,蔡芳,蒋修军,梅新. 2022

[20]马铃薯全粉加工过程中工艺评价指标的筛选及工艺研究. 祁岩龙,张忆洁,宋芳芳,冯怀章,罗正乾,徐艳文.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