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方品种'沃日黄'与'沃30'重组后代配合力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麟

作者: 杨麟;杨克诚;朱永卉;邓路长;陈洁;谭君;李燕;张彪;杨俊品;唐海涛;何远远;彭华;何文铸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地方品种;重组系;配合力;育种方法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21 年 003 期

页码: 43-49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为了评价‘沃30’与‘沃日黄’优株重组选系对配合力的改良效果及重组后代的育种潜势,探索地方品种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新方法。以5个西南区骨干系及5个外引系为测验种,以‘沃30’及8个重组系为被测系(分别为‘W1’‘、W2’‘、W3’‘、W4’‘、W5’‘、W6’‘、W7’和‘W8’),采用NCⅡ设计,对‘沃30’与8个重组系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被测系间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秃尖长、出籽率与单株产量等主要性状GCA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单株产量GCA效应值为‘W1’>‘W2’>‘W8’>‘沃30’>‘W4’>‘W5’>‘W3’>‘W6’>‘W7’;重组系‘W1’、‘W2’及‘W8’综合性状GCA效应值显著高于‘沃30’,具有较好的育种潜势。‘沃30’与‘沃日黄’优株混粉重组可以重新渗入并聚集初次选系过程中丢失的优良基因,获得更高配合力的重组系,利于优异地方种质的发掘与利用。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河南省部分玉米地方品种主要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王利锋,杜海英,张艳,曹言勇,唐保军,李会勇. 2012

[2]湖南省玉米地方品种配合力分析. 郭欢乐,曾强,曹钟洋,彭明,陈志辉,李健权,汤彬. 2025

[3]杂交粳稻同质恢复系选育方法研究. 陆作楣,史开兵. 2008

[4]广亲和籼稻不育系选育方法的研究. 曹立勇,申宗坦. 1998

[5]玉米抗茎腐病研究进展及其鉴定与育种方法探讨. 石明亮,黄小兰,陆虎华,郝德荣,陈国清,周广飞,张振良,程玉静,孙权星,冒宇翔,薛林. 2017

[6]发展玉米生产 改革育种体制. 赵克明. 1993

[7]几种改良玉米自交系方法的实践应用. 董民堂,闫彩清,孙常青,王学雄,李盛,屈非,李凌雨. 2019

[8]标记性状单倍体快速玉米育种方法研究. 徐青松,徐劲松,车星星,杨田田. 2012

[9]高直链淀粉玉米研究进展. 陈艳萍,袁建华,颜伟,张跃中. 2002

[10]就改进当前玉米育种方法的几点建议——增加选择压力,提高育种效率. 刘强,刘铁山,董瑞,何春梅,张成华,高新学,张秀清,王春英,汪黎明. 2011

[11]不同玉米群体间主要籽粒品质性状的差异分析. 王利锋,曹言勇,李晶晶,王浩,杜海英,李会勇. 2014

[12]两个历史上重要的玉米地方品种群体的表型多样性评价. 郭荣华,刘志斋,蔡一林,曹墨菊,石云素,宋燕春,王天宇,黎裕. 2009

[13]玉米种质创新——进展与展望. 黎裕,王天宇. 2017

[14]河南省玉米地方品种主要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王利锋,曹言勇,唐保军,刘华伟,李会勇. 2011

[15]黑龙江省玉米地方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综合评价及优异种质资源筛选. 马延华,孙德全,李绥艳,林红,潘丽艳,李东林,范金生,吴建忠,杨国伟. 2024

[16]河北省玉米地方品种农艺性状的遗传分化. 王丽娜,张磊,李翠霞,耿立格. 2010

[17]中国玉米地方品种核心种质花期相关性状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刘志斋,郭荣华,石云素,蔡一林,曹墨菊,宋燕春,王天宇,黎裕. 2008

[18]利用分子标记分析遗传多样性时的玉米群体取样策略研究. 黎裕,王天宇,田松杰,石云素,宋燕春. 2003

[19]利用SSR分析山西省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崔永霞,张名昌,白建荣,程宇坤,张效梅,任元. 2012

[20]玉米种质创新:进展与展望. 黎裕,王天宇.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