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颗粒化高量还田快速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小麦玉米产量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丛萍
作者: 丛萍;李玉义;高志娟;王婧;张莉;逄焕成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秸秆;土壤;有机碳;颗粒化;养分元素平衡;产量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19 年 01 期
页码: 148-156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针对黄淮海地区秸秆还田难度大不利于土壤快速培肥的问题,探讨秸秆颗粒化高量还田快速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可行性。采用2a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CK)、秸秆颗粒12 000 kg/hm~2(KL1)、秸秆颗粒36 000 kg/hm~2(KL3)、粉碎秸秆12 000 kg/hm~2(FS1)、粉碎秸秆36 000 kg/hm~2(FS3)5种用量30~40 cm还田处理,研究了颗粒化秸秆高、低量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养分元素比例平衡以及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2a内对>20~40、>40~6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其中FS1提升幅度最低,分别为7.2%(>20~40cm)、5.9%(>40~60cm),KL3提升幅度最高,分别为12.3%(>20~40 cm)、11.1%(>40~60 cm)。与粉碎还田相比,秸秆颗粒化还田能在还田1a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KL3较FS3>20~40、>40~60 cm土壤有机碳分别提高1.7%、1.3%,KL1较FS1>20~40、>40~60 cm分别提高0.8%、0.7%。另外,高量还田具有大幅提高有机碳的优势,FS3较FS1分别提高>20~40 cm土壤有机碳1.7%~3.9%、>40~60 cm土层有机碳0.7%~3.8%,KL3较KL1分别提高>20~40 cm有机碳2.4%~4.7%、>40~60 cm土层1.3%~5.1%。秸秆颗粒高量还田(KL3)在各生长季均具有较高的有机碳累积速率,且总体均值最高。秸秆颗粒化高量还田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碳氮比(RCN)、碳磷比(RCP)、碳钾比(RCK),促使土壤养分比向高肥力方向转化。该试验中秸秆颗粒化高量还田连续4个生长季增产4.57%、11.40%、10.87%、8.87%,增产效果显著。综上可见,秸秆颗粒36000kg/hm~2深埋还田最有利于黄淮海地区土壤有机碳的提高,在解决土壤"碳饥饿"等问题、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号: S153.6`S512.1`S513
- 相关文献
[1]秸秆还田提高水稻-油菜轮作土壤固氮能力及作物产量. 张丹,付斌,胡万里,翟丽梅,刘宏斌,陈安强,盖霞普,张亦涛,刘剑,王洪媛. 2017
[2]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李新华,郭洪海,朱振林,董红云,杨丽萍,张锡金. 2016
[3]旋耕转深松和秸秆还田增加农田土壤团聚体碳库. 田慎重,王瑜,张玉凤,边文范,董亮,罗加法,郭洪海. 2017
[4]耕作方式转变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田慎重,郭洪海,董晓霞,董亮,郑东峰,孙泽强,王学君,刘盛林. 2016
[5]豆麦轮作区麦秸长期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王秋菊,姜宇,周鑫,米刚,刘鑫,李婧阳,刘峰,中本和夫,黄丹萍. 2019
[6]草甸白浆土稻秆氮利用效率及氮素调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王秋菊,焦峰,刘峰,迟凤琴,姜辉,李鹏绯. 2019
[7]秸秆、木质素及其生物炭对潮土CO_2释放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黄金生,刘佳,刘荣乐. 2015
[8]添加秸秆及生物质炭对风沙土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孙娇,周涛,郭鑫年,梁锦秀. 2021
[9]秸秆、木质素及其生物炭对潮土 CO_2释放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黄金生,刘佳,刘荣乐. 2015
[10]玉米秸秆源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刘婷慧,范围,闫金垚,张畅,张水梅,程松,袁静超,刘剑钊,任军,梁尧,蔡红光. 2024
[11]秸秆施用下减施氮肥稻田有机碳和氮磷的排放特征. 赵家阳,于建光,于孟康,王宁,郭智,薛利红,杨林章. 2024
[12]秸秆、木质素及其生物炭对潮土CO2释放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黄金生2,刘佳3,刘荣乐1*. 2015
[13]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影响. 吕贻忠,廉晓娟,赵红,刘武仁. 2010
[14]长期施肥下黄壤稻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演变特征. 王小利,周志刚,郭振,段建军,张雅蓉,李渝,蒋太明. 2017
[15]玉米秸秆覆盖与深翻两种还田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固持的影响. 梁尧,蔡红光,杨丽,程松,张水梅,袁静超,刘剑钊,刘松涛,任军. 2021
[16]多代连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的Meta分析. 崔俊峰,唐健,郭丽梅,王会利,石媛媛,宋贤冲. 2022
[17]天津污灌区菜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重金属含量特征. 王润珑,徐应明,王农,孙约兵. 2018
[18]深松和秸秆还田对旋耕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田慎重,张玉凤,边文范,董亮,Jiafa Luo,郭洪海. 2020
[19]黑土长缓坡地形与横垄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的交互作用. 李雪亮,张晴雯,李孟妮,石玉龙,于博威,荆雪锴,蒋嫄可,刘国成. 2024
[20]绿肥还土对红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王义祥,王峰,叶菁,林怡,翁伯琦.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感染鸡组织中细胞受体chNHE1的表达分析
作者:张莉;于蒙蒙;王颖;王素艳;许壮壮;刘鹏;陈运通;祁小乐;李留安;高玉龙
关键词: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鸡钠氢交换蛋白1;组织表达;转录量变化
-
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ms20s2的表型鉴定与基因定位
作者:周玉强;曹枭雄;王婧;刘伊凡;王红武;李坤;刘小刚;黄长玲;李树强;刘小龙;张亚男;于飞荣;马庆;胡小娇
关键词:玉米;突变体ms20s2;雄性不育;基因定位;表型分析
-
肉类产品电商消费意愿及提升对策研究
作者:张莉;李向阳
关键词:
-
蛋鸡产蛋前用药后氟苯尼考在鸡蛋中的残留代谢规律研究
作者:张莉;董一帆;袁丽娟;向建军;廖且根;邱素艳;张大文
关键词:氟苯尼考;氟苯尼考胺;残留;产蛋前;鸡蛋
-
云南玉溪市柑桔品种区域分布与优化建议
作者:方吉祥;姚万福;张莉;施云庭;董美超;李晓亮;杨云光;白华飞;李怀红;张钟
关键词:玉溪市;柑桔;品种;布局;优化
-
早稻舜达135特早栽培高产技术研究
作者:张莉;周宇尘;罗高明;梁燕;顾淑华;沈菁;张国萍
关键词:早籼稻;舜达135;氮肥运筹;机插密度;特早栽培高产技术
-
6种种衣剂防治芝麻枯萎病效果初步研究
作者:赵新贝;倪云霞;刘新涛;赵辉;何碧珀;闫文庆;申桐;王婧;刘红彦
关键词:芝麻;枯萎病;种衣剂;皿内培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