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新型肥料对大豆肥密效应及土壤酶活的影响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元文霞

作者: 元文霞;毕影东;樊超;李炜;刘淼;刘建新;杨光;邸树峰;梁文卫

作者机构: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关键词: 大豆;肥密;产量;生长;土壤酶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24 年 40 卷 005 期

页码: 53-61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为研究2种新型肥料及其配套施用方法对大豆肥密效应及土壤酶活的影响,本研究以'中龙豆120'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施肥处理(空白施肥、正常施肥、低浓度硫代硫酸铵、高浓度硫代硫酸铵、0.5肥+铜大师、0.3肥+铜大师,分别记作 T1、T2、T3、T4、T5、T6)为主区和3个种植密度水平(15×104、20×104、25×104株/hm2,分别记作M1、M2、M3)为副区进行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施肥处理下,大豆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M2处取得最大值;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主茎粗、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株高、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在同一种植密度下,硫代硫酸铵处理较T1、T2相比增加了产量、叶面积指数、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但是降低了大豆株高、主茎粗与土壤脲酶活性,T3处理较T1、T2相比均增加了叶绿素含量,T4较T1相比增加了叶绿素含量;铜大师处理在M3密度下种植时相对T1、T2显著提高大豆产量但此时与其他种植密度相比整体产量较低,铜大师处理下大豆株高、主茎粗、叶面积指数及土壤酶活性趋势整体上均低于T1、T2,叶绿素含量呈相反的结果.综上所述:20万株/hm2时硫代硫酸铵处理是最优栽培模式,且在M2T4下达到产量最大值3200.00 kg/hm2,铜大师在大豆上的应用我们应做下一步探索.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黎小豆生产关键技术探究. 马爽. 2016

[2]间种大豆对宿根甘蔗的影响. 覃刘东,杨建波,彭东海,杨丽涛,李杨瑞. 2019

[3]5种元素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刘博,卫玲,肖俊红,杨海峰,段学艳. 2019

[4]甘蔗/大豆间作及地膜覆盖对大豆生长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韦剑锋,蔡昭艳,韦方志,李纪潮. 2016

[5]不同机械深耕的改土及促进作物生长和增产效果. 高中超,宋柏权,王翠玲,高文超,张丽丽,孙磊,郝小雨,刘峰. 2018

[6]醋糟、粉煤灰对高粱苗期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高粱生长的影响. 范娜,白文斌,彭之东,李光,王慧贤. 2018

[7]糜子对铁矿复垦生土施肥的生物学响应. 王慧,李永山,董鹏,孙泰森. 2019

[8]花生植株和土壤水浸液对木薯幼苗生长及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李益,刘子凡,刘治,黄洁,魏云霞,符厚隆. 2023

[9]铝胁迫下大豆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土壤的影响. 金婷婷,刘鹏,黄朝表,王芳,徐根娣,朱申龙. 2007

[10]轮套作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谭雪莲,郭天文,张国宏,陈光荣. 2016

[11]根瘤菌对大豆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孟庆英,张娣,张春峰,郭泰,王囡囡,朱宝国,于忠和,贾会彬. 2013

[12]耐盐碱水稻品种在中度盐碱条件下高产肥密优化研究. 马波. 2015

[13]稻草还田配施化肥与腐秆菌剂下的土壤微生物及有机碳组分特征. 魏赛金,李昆太,涂晓嵘,倪国荣,曾研华,潘晓华. 2012

[14]高粱生长及其土壤环境对不同培肥措施的响应. 董二伟,王成,丁玉川,王劲松,武爱莲,王立革,焦晓燕. 2017

[15]钾肥与有机肥配施对食用百合根际土壤酶活性、养分含量及鳞茎产量的影响. 李琦,裴怀弟,马忠明,罗俊杰,林玉红. 2020

[16]光合细菌和生物包衣对土壤酶活与油菜产量的影响. 李星月,易军,符慧娟,李其勇,陆文壹,罗聪聪,张鸿. 2022

[17]不同生物型肥料对烤烟产质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程培军,杨立均,张翔,李亮,司贤宗,索炎炎,许晓敬. 2020

[18]活性生物增产降解剂对锐尖山香圆生长生理、药效成分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姬红利,陶秀花,虞金宝,陈超,罗云,张洋,李宝光. 2022

[19]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及玉米产量影响. 姜佰文,马晓东,周宝库,贾茹,张欢,徐凤花. 2016

[20]增施蚕沙有机肥对桑园土壤酶活性以及桑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杨琼,李丽,邢东旭,李庆荣,肖阳.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