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过程对小麦及其制品中细交链孢菌酮酸含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贺烨宇

作者: 贺烨宇;吉小凤;肖英平;汪雯;吕文涛;杨华;党亚丽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面制品;链格孢霉毒素;细交链孢菌酮酸

期刊名称: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ISSN: 1001-5132

年卷期: 2024 年 37 卷 002 期

页码: 28-35

摘要: 细交链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TeA)是由链格孢霉(Alternaria species)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是链格孢霉毒素中的一种,主要污染果蔬、谷物、坚果及其制品.在众多的链格孢霉毒素中,TeA毒性最强,且在各类食品中检出率和检出浓度最高.在日常生活中,食用被TeA污染的果蔬和谷类食品可能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威胁.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加工过程对谷物及其制品中细交链孢菌酮酸含量影响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加工过程对小麦及其制品中细交链孢菌酮酸含量的影响.以天然TeA高污染的小麦为研究对象,将小麦加工制成面粉和麸皮,再将面粉进一步加工成面条、馒头和面包3种面制品,采用建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分析小麦及其制品中TeA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TeA高污染的小麦经过磨粉后,其面粉中TeA含量比小麦籽粒中降低63.7%,说明磨粉可以降低小麦籽粒中可食用部分的TeA含量.在3种面制品(面条、馒头和面包)中,经过焙烤加工的面包中TeA含量下降的幅度(37.5%)大于面条(4.11%)和蒸制的馒头(3.92%),且TeA含量变化显著(P<0.05).本文研究了小麦及其面制品中TeA在加工过程中的含量变化,以期为谷类食品中TeA限量制定以及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分类号: O657.63%TS201.6

  • 相关文献

[1]小麦籽粒PPO活性检测方法改良与应用. 翟胜男,李豪圣,宋健民,刘爱峰,曹新有,程敦公,赵振东,何中虎,夏先春,刘建军. 2020

[2]白光光照对交链孢毒素合成的调控研究. 王刘庆,王多,王蒙. 2019

[3]链格孢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满燕,梁刚,李安,王冬,贾文珅,潘立刚. 2016

[4]果蔬制品中链格孢霉毒素检测与控制研究进展. 王琦,蔡瑞,王周利,岳田利,崔璐. 2020

[5]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果中5种链格孢霉毒素. 陈跃,张悦丽,王超,常俊斌. 2019

[6]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检测柑橘中的5种链格孢霉毒素. 蒋黎艳,赵其阳,龚蕾,刘雁雨,张耀海,马良,焦必宁. 2015

[7]响应面法研究链格孢菌Alternaria ochroleuca的产毒条件. 曹浩杰,孟佳佳,黄晴雯,王杰,赵秀英,范楷,聂冬霞,韩铮. 2024

[8]继代培养对链格孢菌生长及产毒的影响. 陈新悦,孟佳佳,郭文博,范楷,聂冬霞,赵志辉,伍晓斌,韩铮. 2024

[9]人工接种温州蜜柑后链格孢霉毒素的产生及分布规律. 蒋黎艳,龚蕾,盖智星,刘雁雨,马良,赵其阳,王成秋,焦必宁. 2017

[10]UPLC-MS/MS法测定番茄酱中5种链格孢霉毒素. 王远,邢丽杰,李先义,罗瑞峰,刘玉晗. 2021

[11]小麦及其面条制品加工中的色度变化分析. 史一一,张文会,邱成,许娟妮. 2010

[12]河南省面制食品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张康逸,赵迪. 2020

[13]不同类型食品铝含量比较及风险评估. 王琳,赵亚荣,彭广怀,陈阳,王丛霞,陈亚阁,杨亚瑞,李俊超. 2020

[14]强化营养科学指导推进主食加工业健康发展——由《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解读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 周素梅,刘丽娅. 2014

[15]小麦多酚氧化酶和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机理研究. 孙友位,何心尧,何中虎,夏先春. 2009

[16]小麦及制品的营养特性与营养化途径. 宋归华,刘锐,王旭琳,吴桂玲,孙君茂,魏益民. 2020

[17]青稞在面制品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朱明霞,白婷,靳玉龙,张玉红. 2020

[18]中华挤压面制品-饸饹. 魏益民. 2023

[19]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210育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张立平,赵昌平,单福华,张风廷,叶志杰. 2007

[20]小麦抗赤霉病性的生化研究及其机制的探讨. 王雅平,吴兆苏,刘伊强. 199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