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泛代谢组学解析不同品种李果实代谢物的差异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常晓晓

作者: 常晓晓;彭程;陈慧琼;邱继水;陆育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李;果实;代谢物;非靶向代谢组学

期刊名称: 食品科学

ISSN: 1002-6630

年卷期: 2024 年 016 期

页码: 151-160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对广东5个不同品种/系李果实进行代谢物分析,共检出951种代谢物,其中初级代谢物489种、次级代谢物315种。5个品种李果实初级代谢物中脂类含量最高,其次是糖类、醇类、氨基酸类、有机酸类,核苷酸和维生素含量相对较少;次级代谢物中多酚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其次是植物激素、生物碱和萜类,苯丙素和木脂素类含量较少。大蜜李果实中脂类含量最高的是十一烷酸,占脂类总量的92.9%;糖类含量在大蜜李果实中仅次于脂类,其中松二糖含量最高,其含量为蔗糖的9.5倍、葡萄糖的8倍及果糖的14.6倍,可能是其具有蜜味的主要贡献因子;初级代谢物种类最多的是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共鉴定到170种;L-苹果酸是主要的有机酸组分,占总有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的57.1%;维生素类中VB6含量最高,占比达51.5%;多酚类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是类黄酮,占比达77.7%。对其余4个品种与大蜜李果实分别进行代谢物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青皮李与大蜜李的差异代谢物84种;小蜜李与大蜜李的差异代谢物73种;红线李与大蜜李的差异代谢物113种;大果迟熟三华李与大蜜李的差异代谢物34种,对差异代谢物富集的代谢途径进行分析发现,4组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氨基酸、类黄酮、花青素、生物碱等合成代谢途径。大果迟熟三华李与大蜜李差异代谢物主要有C-戊糖基-木犀草素-C-己糖苷、多巴胺、三叶苷等类黄酮和酚类物质,以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β-烟酰胺单核苷酸等核苷酸类,这些物质可能是二者出现成熟期差异的关键物质。

分类号: S662.3

  • 相关文献

[1]鹿茸4个区段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刘文媛,李春义,巴恒星,赵海平. 2020

[2]基于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贵州特色蜂蜜的代谢物差异. 姚丹,李应,黎华君,于瀛龙,贺兴江,詹洪平,周文才,万炜,韦小平. 2022

[3]K+、Mg2+诱导下解淀粉芽孢杆菌A3代谢物响应研究. 敖静,李杨,高晓梅,刘晓辉,孙玉禄. 2023

[4]李属资源对细菌性穿孔病抗性的调查(二). 孙升,费显伟,王润珍. 1992

[5]不同李品种果实品质分析与综合评价. 安佰义,曲霜,刘晓嘉,张艳波,宋宏伟,李锋. 2019

[6]湖北省李品种果实品质分析与综合评价. 祝建,田瑞,蒋迎春,王策,黄咏明,刘模发,张豫. 2021

[7]不同李种质果实性状分析及综合评价. 孙海龙,鲁晓峰,邵静,徐树广. 2021

[8]不同种质李果实酚类物质组分及其含量分析. 陆致成,孙海龙,张静茹,于潞. 2016

[9]不同厚度保鲜膜包装对李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 李珊珊,周倩,郝邢维,张婷婷,郝义,姜永峰,陆玉卓. 2024

[10]中国李果实生长及其成熟期的生理变化. 赵密珍,郭洪,周建涛,郭忠仁. 1996

[11]硝普钠处理对黑宝石李果实货架品质的影响. 陈根强,胡花丽,李鹏霞. 2011

[12]蜜思李和黑宝石李果实和叶片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李林光,邹显昌,王金政. 1997

[13]李果实酚类物质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孙海龙,张静茹,陆致成,鲁晓峰,吴强,于潞. 2018

[14]不同发育时期柞蚕蛹代谢组学分析. 马淑慧,都兴范,李学军,修妤,李树英,李亚洁. 2022

[15]基于高温高湿条件下苹果加工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分析. 宋娟,康三江,张海燕,曾朝珍,袁晶,慕钰文,苟丽娜. 2024

[16]固原黄牛不同部位肌肉组织代谢组学分析. 王中波,刘爽,贺丽霞,冯雪,杨梦丽,汪书哲,刘源,冯兰,丁晓玲,冀国尚,杨润军,张路培,马云. 2024

[17]基于代谢组学的酱卤鸭翅变质前后代谢物差异比较. 李雪,罗芳,刘光宪,王丽,程文龙,张耀. 2023

[18]茶枝柑与不同品种温州蜜柑果皮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比较与分析. 王雪,潘兆平,陈嘉序,郝丹丹,苏志鹏,马双双,肖佳豪,付复华. 2024

[19]基于代谢组学评价青稞红曲茶功能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吴海毓,郑万财,杨希娟,郝静,马萍,党斌. 2024

[20]复合乳酸菌发酵对风干牛肉细菌多样性及代谢物的影响. 王俊钢,李宇辉,刘钰,刘玥璋,郝奇奇,刘雅宣.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