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列杂交法分析2个大菱鲆养殖群体的杂交效果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季士治

作者: 季士治;雷霁霖;王伟继;孔杰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菱鲆;双列杂交;杂种优势

期刊名称: 中国水产科学

ISSN: 1005-8737

年卷期: 2006 年 13 卷 06 期

页码: 1001-100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对2个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养殖群体:西班牙群体(S)和英国群体(E)进行群体间杂交及群体内自繁,得到了S(♂)×S(♀)、E(♂)×E(♀)、S(♂)×E(♀)和E(♂)×S(♀)4个组合的子一代。对各交配组合的受精率、孵化率、畸形率、30日龄和70日龄稚鱼的体长、体质量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杂交组与自繁组在受精率、孵化率及畸形率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杂交组30日龄稚鱼和70日龄稚鱼的体长、体质量与自繁组相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其中S(♂)×E(♀)组30日龄稚鱼的体长杂种优势达到5.43%,E(♂)×S(♀)组70日龄稚鱼体质量杂种优势达到25.00%。实验初步显示,不同养殖群体间的杂交有可能是大菱鲆遗传改良的一条有效途径。

分类号: S965.399

  • 相关文献

[1]大麦品种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的研究. 王赛勤,郭军. 1996

[2]大豆杂种产量相关的位点及等位变异分析. 杨加银,贺建波,王金社,管荣展,盖钧镒. 2011

[3]红花双列杂交后代羟基黄色素A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梁慧珍,许兰杰,余永亮,谭政委,杨红旗,董薇,李磊,李春明,刘新梅,张收良. 2020

[4]4个不同地理群体刺参杂交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 郑言鑫,赵春暖,于涛,蔡忠强,林建国,秦搏. 2017

[5]大白菜产量与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于占东,何启伟,王翠花,牟晋华,刘继保. 2003

[6]东北大豆丰产种质的拓宽与改良——Ⅰ.品种间杂交F_1代杂种优势与配合力分析. 黄承运,满为群,陈怡,杜维广,栾晓燕,张桂茹,谷秀芝,王彬茹. 1993

[7]转基因抗虫陆地棉与优质品系杂交铃重、衣分的遗传及其F_1杂种优势分析. 刘爱英,石玉真,龚举武,王涛,商海红,巩万奎,袁有禄. 2010

[8]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基因效应和杂种优势分析. 姚金保,杨丹,周淼平,马鸿翔,杨学明. 2015

[9]白菜型冬油菜抗寒相关生理生化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效应. 刘林波,孙万仓,刘自刚,杨刚,武军艳,方彦,李学才,侯献飞,张树娟. 2015

[10]利用双标图筛选棉花创新种质研究. 王士杰,朱继杰,赵红霞,郑莎莎,万艳霞,王国印,李妙. 2014

[11]芝麻对枯萎病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王文泉,柳家荣,屠礼传. 1993

[12]双列杂交F_1代加倍单倍体的遗传模型. 张全德,陈世明. 1995

[13]不同熟期小麦品种间杂种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张利华,许梅芬. 1997

[14]鲜食糯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双列杂交分析. 沈雪芳,王义发,罗红兵,黄璜. 2010

[15]保护地逆境黄瓜苗期性状配合力分析. 李建吾,毛光志,余纪柱,安红伟,庞震亚. 2004

[16]稻米胶稠度的遗传研究. 汤圣祥,G.S.KHUSH. 1991

[17]玉米自交系株型和产量性状选育进展及其利用潜势初报. 张彪,兰发盛,滕耀聪,陈宛秋. 1993

[18]小麦籽粒硬度的遗传分析. 姚金保,周淼平,马鸿翔,张鹏,张平平,杨学明. 2018

[19]玉米子粒含油量的遗传分析. 王玉杰,林秀云. 1997

[20]蚕豆6*6双列杂交子代主要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赵娜,缪亚梅,薛冬,葛红,陈满峰,顾春燕,汪凯华,王学军.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