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凋失水率对瑞香绿茶品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志辉

作者: 陈志辉;陈常颂;游小妹;林郑和;钟秋生

作者机构: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关键词: 绿茶;瑞香;萎凋;感官品质;生化成分

期刊名称: 福建农业学报

ISSN: 1008-0384

年卷期: 2012 年 27 卷 09 期

页码: 81-85

摘要: 以高香型多茶类兼制品种瑞香1芽2叶为原料制作绿茶,通过日光萎凋和室内自然萎凋2种失水方式,开展不同失水率对瑞香绿茶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浸出物随萎凋程度的加重呈缓慢下降趋势;茶多酚在2种萎凋方式下变化趋势一致,成W型波浪式变化,多酚含量在未经萎凋所制绿茶样茶中最低,在5%失水率下含量最高;在一定失水率范围内,萎凋越重越有利于咖啡碱和氨基酸的形成,失水率对它们的影响较显著,成正相关关系,而酚氨比随失水率的加重有所减小;失水率对2种萎凋方式感官品质的影响比较一致,都是由低到高再下降的过程,自然萎凋至15%~20%失水率时感官品质评分最高,日光萎凋的则在25%时达到最高。总体来说自然萎凋对绿茶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比日光萎凋更为显著,也更有利于绿茶品质的形成。

分类号: TS272.51

  • 相关文献

[1]湖南沅陵4种绿茶品质成分分析. 黄浩,唐睿,银霞,钟妮,郑红发. 2017

[2]萎凋时间对丹霞8号主要生化成分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乔小燕,陈维,马成英,陈栋. 2020

[3]不同萎凋方式工夫红茶工艺与品质的比较. 陈键,王丽丽,杨军国,宋振硕,陈林. 2016

[4]萎凋过程鲜叶理化特性变化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滑金杰,袁海波,江用文,刘平,王伟伟. 2013

[5]不同萎凋方式工夫红茶工艺与品质的比较. 陈键,王丽丽,杨军国,宋振硕,陈林. 2017

[6]萎凋通氧量对鲜叶品质生化成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 滑金杰,袁海波,江用文,王伟伟,刘千录,汪芳. 2016

[7]萎凋温度对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和酶活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 滑金杰,袁海波,王伟伟,江用文,刘千录,陈根生,汪芳. 2015

[8]萎凋方式对黄化英红九号红茶品质的影响. 黄华林,乔小燕,李波,张成娣,陈海强. 2018

[9]白茶萎凋工艺研究概述. 陈林海,宋丹丹,潘哲瀚,陈键. 2010

[10]萎凋方式对黄化英红九号红茶品质的影响. 黄华林,乔小燕,李波,张成娣,陈海强. 2018

[11]LED光质萎凋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研究. 袁林颖,杨娟,钟应富,张莹,罗红玉,邬秀宏. 2016

[12]萎凋工艺对桑叶红茶γ-氨基丁酸含量与感官品质的影响. 刘冠卉,丁娟,王玉,王涛,汤彩云,蒋宁. 2019

[13]16个茶树新品系的品种比较试验报告. 刘振,赵洋,杨培迪,成杨,宁静,杨阳. 2020

[14]湖北引种高氨基酸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分析. 马林龙,金孝芳,曹丹,刘艳丽,龚自明,王胜鹏,刘盼盼. 2017

[15]绿茶贮藏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黄浩,银霞,黄怀生,粟本文,郑红发. 2016

[16]湖北引种黄金茶1号主要生化特性及绿茶适制性分析. 马林龙,金孝芳,曹丹,刘艳丽,王胜鹏,刘盼盼. 2016

[17]影响绿茶季节间品质差异的生化因子探析. 王新超,马春雷,姚明哲,金基强,杨亚军. 2011

[18]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变化的研究. 李赛君,黄怀生,郑洪发,常硕其. 2008

[19]安徽红绿茶中主要生化成分构成特点研究. 赵和涛. 1991

[20]不同光质萎凋对白牡丹茶品质的影响. 黄藩,唐晓波,张成,罗凡,叶玉龙.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