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河南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Meta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赵凯男
作者: 赵凯男;吴金芝;黄明;李友军;赵广才;付国占;王春平;张振旺;侯园泉;杨中帅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耕作方式;Meta分析;施氮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麦类作物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7 期
页码: 891-90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明确在河南不同生产条件下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的耕作技术,通过CNKI和Web of Science进行文献检索,共获得45篇相关大田文献和192组试验数据,以常规耕作(翻耕)为对照,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降雨量、不同施氮量、不同土壤类型下旋耕、深松耕、免耕对河南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旋耕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降低3.08%(P<0.05)和3.75%(P>0.05),深松耕提高10.46%(P<0.05)和8.56%(P<0.05),免耕提高2.32%(P>0.05)和8.32%(P<0.05)。其中,旋耕小麦产量在豫东、豫南、豫北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10.58%、7.85%、4.05%;深松耕小麦产量在豫中、豫东、豫西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2.58%、15.01%、12.29%;免耕小麦产量在豫西和豫南分别显著增加(增幅8.38%)和显著降低(降幅4.15%)。与常规耕作相比,在年降雨量≤500 mm、500~600 mm、>600 mm下,旋耕小麦产量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6.30%、4.20%、3.33%,水分利用效率均无显著变化;深松耕产量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3.68%、7.19%、11.4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23%(P<0.05)、6.45%(P>0.05)、16.79%(P<0.05);免耕小麦产量在年降雨量500~600 mm条件下提高6.23%(P<0.05),水分利用效率在年降雨量>600 mm条件下提高10.87%(P<0.05)。与常规耕作相比,旋耕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量150~240 kg·hm-2条件下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5.39%和7.54%;深松耕小麦产量在施氮量≤150 kg·hm-2和150~240 kg·hm-2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量≤150 kg·hm-2、150~240 kg·hm-2、>240 kg·hm-2条件下均显著提高,产量增幅分别为12.41%和9.65%,水分利用效率增幅分别为8.98%、11.69%和11.21%;免耕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量≤150kg·hm-2条件下分别提高8.88%和11.10%。与常规耕作相比,在潮土和砂姜黑土条件下旋耕小麦产量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9.48%和9.25%,而在黄土条件下免耕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8.38%和9.21%;深松耕在不同土壤类型下均能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用效率,且在壤土和黄土条件下效果较好。综上,旋耕在河南不同生产条件下均会降低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除豫南外,深松耕均可提高河南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免耕显著提高了总体水分利用效率,尤其在豫西地区、施氮量≤150 kg·hm-2以及黄土质地条件下效果显著。因此,采用深松耕技术有利于提高河南除豫南外地区的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豫西地区、施氮量≤150 kg·hm-2或黄土条件下也可以应用免耕技术。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郭天财,郭天财. 2019
[2]长期耕作方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何建宁,于振文,石玉,赵俊晔,张永丽. 2017
[3]周年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谢迎新,靳海洋,李梦达,翟羽雪,王永华,谢耀丽,李向东,夏来坤,王晨阳,郭天财,贺德先. 2016
[4]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冬小麦旗叶衰老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黄明,吴金芝,李友军,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 2009
[5]不同耕作方式下气候条件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基于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分析. 唐卷,陆见光,汤永禄. 2017
[6]中国马铃薯地膜覆盖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徐菊祯,张梦璐,何文清,隋鹏,陈源泉,崔吉晓. 2023
[7]基于Meta-analysis的新疆主要作物地膜覆盖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陈利军,宝哲,林涛,严昌荣,汤秋香. 2022
[8]肥密水平对‘宁冬11号’灌浆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张维军,袁汉民,陈东升,王小亮,亢玲,何进尚,惠建. 2014
[9]施氮量对高粱产量、品质及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曹晓燕,武爱莲,王劲松,董二伟,焦晓燕. 2021
[10]施氮量对固定道垄作春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唐文雪,马忠明. 2020
[11]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春玉米氮素的需求规律与适宜施氮量. 蔡红光,袁静超,刘剑钊,闫孝贡,张洪喜,梁尧,任军. 2017
[12]测墒补灌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叶绿素荧光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王昌秀,吴复学,石玉,赵俊晔,于振文. 2017
[13]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李艳,唐良梁,陈义,吴春艳,唐旭,计小江. 2015
[14]灌溉时期与施氮量对矮秆高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劲松,董二伟,武爱莲,南江宽,韩雄,王立革,丁玉川,焦晓燕. 2017
[15]旱地全膜双垄沟玉米生产的AquaCrop模型模拟及管理措施优化. 张涛,孙伟,张锋伟,孙步功,王婷,吴建民. 2017
[16]施氮量对花后高温胁迫后小麦同化物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高春华,冯波,曹芳,李升东,王宗帅,张宾,王峥,孔令安,王法宏. 2020
[17]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品种吉优716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对氮肥运筹的响应. 郑土英,刘立龙,赵荣德,徐世宏,江立庚*. 2013
[18]深松配施氮肥对土壤微生物含量及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常青,周生,吴中凯. 2024
[19]免耕和氮肥处理对干旱地区轮作中高粱产量的影响. 窦爽,李俊志,曹锐,肖继兵. 2023
[20]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和氮肥配施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孙铭泽,王法宏,冯波,司纪升,张宾,李升东,王峥,孔令安.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南充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路探析
作者:郭俊英;黄明;危玲;成冬梅;夏川林
关键词:南充;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品牌;融合发展
-
强筋小麦群体结构、光能利用及籽粒产量对种植密度与追氮模式的响应
作者:郭丹丹;刘哲文;常旭虹;王艳杰;杨玉双;王玉娇;王德梅;赵广才
关键词:强筋小麦;种植密度;追氮模式;群体结构;光能利用;产量
-
氮肥减量后移改善植株光合特性提高麦-玉周年产量及经济效益
作者:赵凯男;丁豪;刘阿康;姜宗昊;陈广周;冯波;王宗帅;李华伟;司纪升;张宾;毕香君;李勇;李升东;王法宏
关键词:周年减氮;氮肥后移;麦-玉两熟制;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光合特性
-
耕作方式对旱作区麦-玉轮作体系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作者:方保停;李友军;闫广轩;李向东;任开明;胡川;周起辉;董誓言;赵凯男;黄明;程红建
关键词:耕作方式;旱地麦-玉轮作;小麦;氮素利用;硝态氮残留
-
聚糠萘合剂和乙矮合剂对小麦抗倒伏能力、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作者:孙通;杨玉双;马瑞琦;朱英杰;常旭虹;董志强;赵广才
关键词:聚糠萘合剂;乙矮合剂;小麦;产量;抗倒伏;品质
-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物质转运和不同小穗位籽粒产量的影响
作者:陈志豪;王艳杰;常旭虹;王德梅;刘希伟;杨玉双;石书兵;赵广才
关键词:小麦;干旱胁迫;强弱势粒;物质转运;产量
-
北方冬麦区小麦苗情分析及春季管理技术建议
作者:赵广才
关键词:小麦;春季管理;技术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