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休克蛋白与肌内磷脂的关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牧焓
作者: 张牧焓;王道营;刘芳;诸永志;徐为民;曹建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肌内磷脂;水解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学报
ISSN: 1000-4440
年卷期: 2012 年 28 卷 03 期
页码: 218-22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热休克蛋白是重要的膜蛋白之一,可与磷脂结合调控细胞膜的流动性、渗透性和完整性,在医学和生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关注。在肉制品中,磷脂的降解与肉品风味形成密切相关,热休克蛋白与磷脂的结合将对肉品风味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热休克蛋白的功能、与磷脂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磷脂水解的影响。
分类号: TS201.2
- 相关文献
[1]肌内磷脂在腌腊肉制品风味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徐为民,王道营,诸永志,刘芳. 2010
[2]热休克蛋白70及27的研究进展. 曾涛,李国勤,卢立志,陶争荣. 2012
[3]黑纹粉蝶夏季/冬季滞育和热胁迫反应诱导Hsp90的差异表达. 肖海军. 2013
[4]急性热应激对西伯利亚鲟肝功指标及肝脏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 王晓雯,张蓉,朱建亚,刘丽丽,马国庆,朱华. 2019
[5]含MDV gB CTL表位与鸡HSP108融和蛋白基因的构建及原核表达. 邱亚峰,葛菲菲,曹瑞兵,周斌,马志永,陈溥言. 2009
[6]HSP110与肿瘤免疫. 任发亮,任巧丽,田志强,倪兵. 2018
[7]二化螟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徐刚,叶恭银. 2018
[8]香苇二石口服液对大鼠试验性热应激的影响. 高志民,王亚芳,赵宏,刘晓曦,刘涛,石达友,刘凤华,陈志虹,郭世宁. 2014
[9]含MDVgBCTL表位与鸡HSP108融和蛋白基因的构建及原核表达. 邱亚峰,葛菲菲,曹瑞兵,周斌,马志永,陈溥言. 2009
[10]中华鲟热休克蛋白hsp30基因cDNA的克隆及其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司凯歌,江南,张海耿,周勇,刘文枝,曾令兵,倪琦,范玉顶. 2019
[11]HSP在热应激条件下调控鸡心肌细胞损伤的功能分析. 连锐锐,李桂明,孙传熙,李真,刘月月,杨世发,林树乾,石有斐,殷斌,万仁忠. 2021
[12]金乌贼热休克蛋白基因的挖掘及对低盐胁迫的响应. 王兴强,郑年昊,崔春辉,曹梅,沈晔,刘莹,张子文,汤子威,秦传新,陈百尧. 2021
[13]人热休克蛋白10和鼠热休克蛋白10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原核表达. 王丽,杜晓明,王林林,史西保,藤蔓,李功权,权凯,郭军庆,张改平. 2011
[14]热休克蛋白研究进展及其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前景. 崔彦婷,刘波,谢骏,周群兰,戈贤平,徐跑. 2011
[15]草地贪夜蛾热休克蛋白Hsp70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刘芳,张志刚,方伟,王开梅,王月莹. 2022
[16]细粒棘球绦虫Hsp7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抗体制备. 赵莉. 2013
[17]高温胁迫对日本沼虾热休克蛋白基因的表达、抗氧化酶活力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翟书华,傅洪拓,乔慧,张文宜,金舒博,蒋速飞,熊贻伟,许蕾,王亚冰,胡宇宁,龚永生,吴滟. 2022
[18]热应激造成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损伤并影响乳合成相关载体的基因表达. 权素玉,张源淑,卜登攀. 2016
[19]内蒙古绒山羊血清生化指标、电解质浓度和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的季节性变化研究. 徐元庆,王哲奇,金晓,史彬林. 2023
[20]昆虫冷驯化机制研究进展. 郭建英,周忠实,万方浩.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随机分布条件下种群空斑对点格局分析结果的影响
作者:李聿泽;王鑫厅;李海兵;范静宇;姜超;刘芳;李素英;梁存柱
关键词:空斑;点格局分析;K(r)函数;g(r)函数;屏蔽
-
褐飞虱中富含丝氨酸/精氨酸的可变剪接因子特性和生物学功能研究
作者:贾毅帆;王新峰;王雅宣;刘芳;肖晶;魏琪;傅强;万品俊
关键词:褐飞虱;SR蛋白;可变剪接;RNAi
-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烤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作者:刘芳;孟智勇;马浩波;李朋;宗胜杰;宋笑龙;王俊生;李岩;冀德红
关键词:烤烟;有机肥;无机肥;肥料配比;产质量
-
海藻糖浸球对低温胁迫后百合幼苗生长的影响
作者:肖金莹;彭启令;孟繁旭;张斯有;安定红;李佶憓;刘芳;姜海洋
关键词:百合;海藻糖;低温胁迫;萌发生长
-
低温鸡肉肠中蜡样芽孢杆菌分离鉴定及其毒力基因与药敏性分析
作者:都龙;杨宇恒;唐文翔;肖亚培;孙芝兰;刘芳;王道营
关键词:蜡样芽孢杆菌;鸡肉肠;分离鉴定;毒力基因;药敏性
-
响应面法优化链霉菌产支链蒽醌发酵培养基
作者:刘芳;权婷婷;张菲;石丽桥;刘曼莉;吴兆圆
关键词:链霉菌;发酵培养基;优化;响应面法;支链蒽醌
-
磺胺甲噁唑对绿藻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潜在毒理学机制
作者:熊倩;田斐;刘芳;张林宝;张喆;陈海刚
关键词:磺胺甲噁唑;微藻;毒理学机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生物大分子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