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与肥药减量化方式对水稻田间病虫草害及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易军

作者: 易军;符慧娟;李星月;李其勇;朱从桦;张鸿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耕作方式;肥药减量;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机无机复混缓释肥;产量

期刊名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ISSN: 1006-687X

年卷期: 2023 年 001 期

页码: 42-5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明确在不同耕作方式下,肥料与农药的减量化方式对水稻田间病虫草害发生及水稻干物质转运和产量的影响,采用裂裂区设计,主区为耕作防治杂草方式(浅旋+常规除草剂用量、深耕+70%常规除草剂用量),副区为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防治病虫方式(常规病虫药剂用量、S-诱抗素+70%病虫药剂用量、植物激活蛋白+70%病虫药剂用量),副副区为施肥方式(传统化肥施用、有机无机复混缓释肥施用下减氮20%),研究田间病虫草害发生、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构成因素与肥药减量化措施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深耕且减少30%除草剂用量下,分蘖期田间的莎草科、禾本科和阔叶类杂草发生显著低于常规除草剂用量的浅旋耕作,成熟期水稻干物质量较浅旋耕作高2.4%-16.2%.喷施S-诱抗素或施用有机无机复混缓释肥有利于分蘖期田间杂草发生,但水稻植株稻曲病发生减轻8.2%-17.2%,齐穗期至成熟期干物质输出和转化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杂草和稻曲病的发生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叶片和茎鞘的干物质输出量呈显著正相关.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且减少30%的化学农药用量,或施用有机无机复混缓释肥且减少20%的氮投入,均未显著影响水稻产量;深耕耕作方式下喷施S-诱抗素处理的水稻产量表现最好.本研究表明,通过深耕、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有机无机复混缓释肥等方式结合,能有效地控制田间杂草,提高水稻干物质积累量与转运量.在减少水稻的化学药剂与肥料用量的同时,实现水稻的稳产增效.(图1表6参40)

分类号: S435.11%S451.21

  • 相关文献

[1]不同耕作方式下施用劲丰谷德对小麦抗倒伏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顾大路,杨秀梅,杜小凤,李刚华,孙爱侠,钱新民,贾艳艳,文廷刚,李正鹏. 2021

[2]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品种吉优716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对氮肥运筹的响应. 郑土英,刘立龙,赵荣德,徐世宏,江立庚*. 2013

[3]麦秸还田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薛亚光,魏亚凤,李波,刘建. 2018

[4]不同时期喷施劲丰谷德对水稻茎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朱云林,顾大路,王伟中,杜小凤,杨文飞,孙爱侠. 2016

[5]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陈峰,吴玮,王俊,胡进锋,王长方. 2016

[6]长期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库容及重金属Cd的影响. 肖小平,唐海明,张海林,陈阜,陈中督,薛建福,杨光立. 2015

[7]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固氮酶活性的影响. 区惠平,杨荣仲,杨丽涛,李杨瑞,黄景,王一丁,桂意云. 2008

[8]耕作方式和大田水分管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唐茂艳,赵荣德,江立庚,王强,陈雷,梁天锋. 2012

[9]影响吉林省玉米产量的因素. 冯艳春,郑洪兵,杜鹃,姚丽影. 2016

[10]不同耕作方式和移栽密度对黔油22号生产效益的影响. 曾家玉,代文东,喻盛莲. 2014

[11]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中产稻田水稻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何佳芳,芶久兰,肖厚军. 2013

[12]寒地玉米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热动态. 李梁,于洋,姜宇博,郝玉波,葛选良,王俊河,钱春荣,宫秀杰. 2017

[13]稻草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出苗以及产量的影响. 李波,魏亚凤,季桦,汪波,熊飞,张琛,刘建. 2012

[14]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黄明,吴金芝,李友军,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 2009

[15]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战秀梅,彭靖,李秀龙,李亭亭,韩晓日,宋涛,潘全良. 2014

[16]耕作方式对伊犁河谷旱地农田土壤物理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陈传信,赛力汗·赛,张永强,薛丽华,雷钧杰,陈兴武,刘云霄,刘新艳,吴伟,库勒达那·卡达尔江. 2020

[17]深松(耕)时期与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改良及其冬小麦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刘卫玲,刘卫玲,程思贤,吴健,李娜,杨丽,王红梅,赵亚丽,李潮海. 2020

[18]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旱地土壤环境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吕军杰,姚宇卿,张洁,王育红,李俊红,丁志强,吴剑峰,于新峰. 2011

[19]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冯艳春,罗洋,李瑞平,李伟堂,王浩,刘武仁,郑金玉,郑洪兵. 2018

[20]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李太魁,马政华,寇长林,张香凝,吕金岭,郭战玲,王洪斌.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