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基因型花生磷素转运特性及磷效率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于天一

作者: 于天一;孙学武;王才斌;孙秀山;冯昊;郑永美;吴正锋;沈浦;郑亚萍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花生;基因型;磷素;吸收;利用;转移

期刊名称: 核农学报

ISSN: 1000-8551

年卷期: 2015 年 29 卷 09 期

页码: 1813-182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讨不同基因型花生磷利用效率及其差异机制,采用盆栽试验,在同一磷肥水平下,研究了12个不同基因型花生磷转运与利用相关指标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花生整株磷总累积量为394.4~616.3 mg·plant-1,磷利用效率为104.1~128.2 kg·kg-1,产量为44.3~79.1 g·plant-1,基因型间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基因型花生磷转移量为37.7~132.7mg·plant-1,磷转移率为25.1%~75.0%,转移磷对产量的贡献率为11.1%~33.5%,基因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产量和磷利用效率与磷转移量、整株磷总累积量、产量形成期整株磷累积量、饱果成熟期生殖器官和整株磷累积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鲁花11、花育39和冀花5号为高产磷高效品种,其产量较其他品种分别高50.7%~78.6%、39.4%~65.2%和14.9%~36.1%,磷累积量高32.3%~56.3%、26.3%~49.3%和10.3%~30.3%,磷利用率高8.3%~23.2%、2.1%~18.9%和-3.3%~12.6%。鲁花11和花育39的磷转移量较其他品种分别高26.4%~252.0%和22.6%~241.4%。该研究结果可为花生磷高效品种选育及高产节磷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分类号: S565.2

  • 相关文献

[1]不同花生品种(系)磷素吸收及利用特性. 冯昊,王春晓,于天一,林建材,孙学武,郑亚萍,郑永美,沈浦,吴正锋,王才斌. 2018

[2]施硫对花生产质量和硫吸收利用的影响. 司贤宗,张翔,索炎炎,毛家伟,李亮,余琼,李国平,余辉. 2020

[3]不同花生品种氮磷钾钙硫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差异. 司贤宗,张翔,索炎炎,李亮,李亚飞,余琼,邱岭军,余辉. 2021

[4]潮土区花生不同基因型品种对养分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差异. 司贤宗,张翔,索炎炎,余琼,毛家伟,李亮,王亚宁,李国平,余辉. 2017

[5]砂姜黑土区不同花生品种对氮磷钾养分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差异. 司贤宗,张翔,索炎炎,毛家伟,李亮,李国平,余辉. 2017

[6]几种有机硅助剂对草甘膦在单子叶植物体内吸收、转移和分布的影响. 武菊英,F. Dastgheib. 2001

[7]水稻根系对非电离性农药的吸收、转移、分配与农药亲脂性的关系. 陈秋方,G.G.Briggs,A.A.Evans. 1989

[8]施氮对杂交稻518的氮吸收、转化和利用的影响(英文). 傅庆林,俞劲炎,王建红. 1999

[9]盐胁迫下植物对磷的吸收的研究. 杨俊诚,姜慧敏,张建峰,梅勇. 2004

[10]甘蓝型春油菜对磷素吸收的动态研究. 张文英,陈占全,李月梅. 2010

[11]热带、亚热带牧草银合欢的开发利用——涠洲岛黄牛、山羊瘤胃液的接种转移及我国DHP—降解细菌资源的发现. 汪儆,雷祖玉,冯学勤,何胜才,黄增法,王运芳. 1992

[12]热带、亚热带牧草银合欢的开发利用——涠洲岛黄牛、山羊瘤胃液的接种转移及我国 DHP—降解细菌资源的发现. 汪儆,雷祖玉,冯学勤,何胜才,黄增法,王运芳. 1992

[13]磷素对不同磷效基因型小麦产量性状影响研究. 宋庆杰. 2011

[14]磷素对不同磷效基因型小麦品质性状影响研究. 宋庆杰. 2011

[15]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磷素利用效率研究. 宋庆杰,郭玉莲,张春利,赵海滨,张延滨,于海洋,辛文利,肖志敏. 2010

[16]长期施肥对潮土土壤磷素利用与积累的影响. 黄绍敏,宝德俊,皇甫湘荣,张夫道,徐明岗,介晓磊. 2006

[17]基于污染控制的小麦品种氮磷钾吸收与移除特征研究. 盛婧,张鹏,孙国锋,王鑫. 2015

[18]不同基因型小麦的氮吸收特征与农田归还率研究. 盛婧,孙国峰,吴纪中,周炜,王鑫. 2015

[19]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类型粳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李敏,张洪程,马群,杨雄,李国业,魏海燕,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2012

[20]不同供镍水平对苹果植株~(15)N–尿素吸收分配的初步研究. 孙凤金,郑孝胜,姜远茂,魏绍冲,陈汝.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