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匀播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及旗叶光合性能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赵凯男

作者: 赵凯男;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杨玉双;马瑞琦;朱英杰;徐哲莉;张保军;赵广才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立体匀播;常规条播;施氮量;产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

期刊名称: 作物杂志

ISSN: 1001-7283

年卷期: 2019 年 1 期

页码: 103-110

摘要: 为探索与立体匀播相配套的氮肥运筹技术,在河北省赵县实验基地,以中筋小麦衡观35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及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旗叶光合性能的影响.试验设立体匀播(C1)、常规条播(C2)2种播种方式和0(N0)、180(N1)、240(N2)、300kg/hm~2(N3)4个施氮量处理.结果表明:在N0、N1、N2、N3施氮处理下,立体匀播较常规条播处理的增产幅度分别为6.1%、12.7%、6.6%、8.4%,即在0~300kg/hm~2施氮量范围内,立体匀播的小麦子粒产量均高于常规条播.两种播种方式下,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则表现为N3>N1>N2>N0.立体匀播技术结合300kg/hm~2施氮量,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数均达到最大值.两种播种方式下,在灌浆后期,N0、N1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P_n)迅速下降,与N2、N3相比差异显著.综合考虑最终子粒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在立体匀播条件下,240kg/hm~2施氮水平可以较好地满足小麦灌浆期对氮肥的需要,有利于实现小麦高产.

分类号: S512.11

  • 相关文献

[1]提高立体匀播冬小麦光合效能和产量的最佳追氮时期. 赵凯男,张保军,王德梅,陶志强,王艳杰,杨玉双,常旭虹,赵广才. 2019

[2]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陈天鑫,王艳杰,张燕,常旭虹,陶志强,王德梅,杨玉双,朱英杰,刘阿康,石书兵,赵广才. 2020

[3]连续3年施用高量猪粪有机肥的水稻剑叶光合特征. 孙国峰,周宇,周炜,盛婧,陈留根. 2015

[4]苏北农田林网对稻田小气候及水稻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 葛道阔,曹宏鑫,夏礼如,吴心强,李小艳,顾启花. 2009

[5]水浇地小麦立体匀播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 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陶志强. 2015

[6]旱地小麦立体匀播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 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陶志强. 2015

[7]氮肥不同用量对玉米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张凤喜,孙宁,方向前. 2021

[8]不同施氮量及基追比例对玉米冠层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鱼欢,杨改河,王之杰. 2010

[9]高粱净光合速率和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对施氮量的响应及相关性分析. 徐洪超,逄洪波,王兰兰,李雪梅,马莲菊,张飞,李玥莹. 2022

[10]氮钾施肥对苎麻光合速率及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代小兵,汤涤洛,劳承英,邓纲,钟新月,彭定祥. 2013

[11]冬小麦不同茎蘖生产力对立体匀播技术的响应. 陶志强,王艳杰,王德梅,杨玉双,徐哲莉,赵广才,常旭虹. 2019

[12]小麦立体匀播栽培技术体系. 常旭虹,王艳杰,陶志强,王德梅,马少康,杨玉双,徐哲莉,张燕,赵广才. 2019

[13]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立体匀播技术规程. 马少康,杨建仓,赵广才. 2020

[14]小麦立体匀播技术. 赵广才,郝德有,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 2015

[15]促花肥施氮对超级杂交稻冠层叶片生长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陈惠哲,朱德峰,林贤青,张玉屏,张卫星. 2007

[16]促花肥施氮对超级杂交稻冠层叶片生长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陈惠哲,朱德峰,林贤青,张玉屏,张卫星. 2007

[17]不同处理玉米叶片绝对SPAD值与相对SPAD值的研究. 宋英博. 2021

[18]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地表径流氮素流失的影响. 杨和川,樊继伟,任立凯,秦裕营,梁长东,谭一罗,苏文英,温以斌. 2018

[19]施氮量对小麦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赵吉平,任杰成,郭鹏燕,许瑛,任超. 2019

[20]施氮量对2个粒色小麦产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吕冰,范仲卿,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杨玉双,张保军,赵广才.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