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立体匀播冬小麦光合效能和产量的最佳追氮时期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赵凯男
作者: 赵凯男;张保军;王德梅;陶志强;王艳杰;杨玉双;常旭虹;赵广才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立体匀播;追氮时期;产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
期刊名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ISSN: 1008-505X
年卷期: 2019 年 8 期
页码: 1354-1361
摘要: [目的]立体匀播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播种方式,与之相配套的氮肥运筹技术尚不成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其增产潜力的发挥.研究合理的播种方式与氮肥运筹组合,可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赵县试验农场,以两个中筋小麦品种衡观35和邯6172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三因素裂区田间试验.主区为立体匀播(C1)和常规条播(C2)两种播种方式.副区为4个氮肥追施时期:拔节始期(T1)、拔节后10天(T2)、拔节后20天(T3)、开花期(T4),追氮量均为120kg/hm~2.副副区为两个小麦品种.开花期及花后每7天用SPAD-502Plus型叶绿素仪测定旗叶SPAD值,共测5次,测定部位为顶部、中部、基部各一次,取平均值.于小麦开花当天开始,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旗叶的相关光合参数,共测5次.于成熟期考察小麦株高、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实收测产.[结果]两个小麦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籽粒产量均在立体匀播条件下T2处理达到最高,且在相同追氮时期下高于常规条播;而千粒重均在立体匀播条件下T4处理最高.同一播种方式下,衡观35拔节始期追氮植株株高达到最高值,邯6172于T2处理追氮达到最高值;而两个小麦品种的穗长和小穗数达到最佳值的追氮时期因播种方式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在4个追氮时期下,立体匀播小麦的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常规条播,其中在花后7天和21天时T2、T3处理追氮旗叶净光合速率均显著高于T1处理追氮.两个小麦品种间的旗叶SPAD值在整个灌浆期间均表现为显著差异,而旗叶净光合速率主要表现在开花当天至花后7天差异显著.与此同时,两个播种方式下小麦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随着追氮时期的后移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在立体匀播条件下拔节后10天追施氮肥有利于植株单株营养均衡,促进根系发达,易建成优势蘖群体,有利于单位面积穗数的提高和最终产量的增加.
分类号: S512.11
- 相关文献
[1]立体匀播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及旗叶光合性能的影响. 赵凯男,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杨玉双,马瑞琦,朱英杰,徐哲莉,张保军,赵广才. 2019
[2]连续3年施用高量猪粪有机肥的水稻剑叶光合特征. 孙国峰,周宇,周炜,盛婧,陈留根. 2015
[3]苏北农田林网对稻田小气候及水稻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 葛道阔,曹宏鑫,夏礼如,吴心强,李小艳,顾启花. 2009
[4]氮钾施肥对苎麻光合速率及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代小兵,汤涤洛,劳承英,邓纲,钟新月,彭定祥. 2013
[5]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追氮时期研究. 杜世州,曹承富,张耀兰,赵竹,乔玉强,刘永华,张四华. 2010
[6]追氮时期对不同粒色类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李姗姗,赵广才,常旭虹,刘利华,杨玉双,丰明. 2009
[7]超晚播条件下密度和追氮时期对淮北地区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张耀兰,曹承富,乔玉强,杜世州,赵竹,李华伟. 2012
[8]水浇地小麦立体匀播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 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陶志强. 2015
[9]旱地小麦立体匀播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 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陶志强. 2015
[10]太湖地区水稻产量、根圈土壤矿质态氮及氮素径流损失对氮肥的响应. 乔俊,汤芳,朱励军,颜廷梅,赵冬,王如海,杨林章. 2015
[11]分层供水施磷对冬小麦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马政华,寇长林,康利允. 2015
[12]氮素调控对寒地玉米氮素吸收与叶片SPAD值影响的初探. 姜佰文,戴建军,王春宏,王丽娟,贾文凯,迟凤琴. 2010
[13]增施不同氨基酸水溶肥对白菜生长的影响. 魏启舜,郭成宝,周影,张培,黄莹,王琳. 2020
[14]氮肥不同用量对玉米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张凤喜,孙宁,方向前. 2021
[15]增氧模式对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胡继杰,朱练峰,钟楚,林育炯,张均华,曹小闯,禹盛苗,Allen Bohr JAMES,金千瑜. 2017
[16]氨基寡糖素对绿豆叶片防御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 陈文晋,赵存虎,贺小勇,范雅芳,张自强,孔庆全,杨永兴,鲍吝智,张雄飞,谢淑娟. 2022
[17]新疆棉花早衰现象调查及其原因研究. 张少民,白灯莎·买买提艾力,刘盛林,孙良斌,潘书轩,冯固. 2014
[18]控释尿素基施及普通尿素分期施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建军,党翼,樊廷录,赵刚,王勇,王磊,李尚中. 2014
[19]转RRM2和ACO2-E6基因棉花冠层特征和光合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刘小玲,徐道青,王维,雒珺瑜,陈敏,阚画春,刘华,崔金杰,唐雪明,郑曙峰. 2016
[20]氮肥施用策略对膜下滴灌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汪玲,朱靖蓉,杨涛,王斌,杨金钰,陈宝燕,刘骅,许咏梅,马兴旺,赵德臣.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橡胶草MADS-box转录因子基因TkSOC1-1克隆与表达模式分析
作者:陈家奇;杨玉双;陈秋惠;聂秋海;王萌;覃碧;刘实忠
关键词:橡胶草;TkSOC1-1;表达分析;生长发育;逆境
-
强筋小麦群体结构、光能利用及籽粒产量对种植密度与追氮模式的响应
作者:郭丹丹;刘哲文;常旭虹;王艳杰;杨玉双;王玉娇;王德梅;赵广才
关键词:强筋小麦;种植密度;追氮模式;群体结构;光能利用;产量
-
氮肥减量后移改善植株光合特性提高麦-玉周年产量及经济效益
作者:赵凯男;丁豪;刘阿康;姜宗昊;陈广周;冯波;王宗帅;李华伟;司纪升;张宾;毕香君;李勇;李升东;王法宏
关键词:周年减氮;氮肥后移;麦-玉两熟制;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光合特性
-
耕作方式对旱作区麦-玉轮作体系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作者:方保停;李友军;闫广轩;李向东;任开明;胡川;周起辉;董誓言;赵凯男;黄明;程红建
关键词:耕作方式;旱地麦-玉轮作;小麦;氮素利用;硝态氮残留
-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小麦遗传群体持绿性研究
作者:王多霞;李雷;费帅鹏;付雪丽;肖永贵;孙海艳;陶志强;孟亚雄
关键词:小麦;叶绿素含量;多源数据融合;机器学习
-
聚糠萘合剂和乙矮合剂对小麦抗倒伏能力、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作者:孙通;杨玉双;马瑞琦;朱英杰;常旭虹;董志强;赵广才
关键词:聚糠萘合剂;乙矮合剂;小麦;产量;抗倒伏;品质
-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物质转运和不同小穗位籽粒产量的影响
作者:陈志豪;王艳杰;常旭虹;王德梅;刘希伟;杨玉双;石书兵;赵广才
关键词:小麦;干旱胁迫;强弱势粒;物质转运;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