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殖对新疆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徐万里

作者: 徐万里;唐光木;盛建东;梁智;周勃;朱敏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垦殖;活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团聚体稳定性

期刊名称: 生态学报

ISSN: 1000-0933

年卷期: 2010 年 30 卷 07 期

页码: 1773-177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在土壤质量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采用有机碳分组技术,研究了干旱荒漠区自然土壤开垦对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有机碳含量的自然土壤垦殖后,有利于干旱荒漠区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且垦殖(0-5a)增加显著,年均增加在0.65gkg-1以上,上升幅度为76%-286%,5a后维持在相对平衡的水平;土壤活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在垦殖0-5a显著增加,平均增加72%和99%,5a后下降;颗粒有机碳则表现出垦殖0-10a明显增加,增加在275%以上,10a后下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垦殖年限的延长显著增加,0-20a内较自然土壤提高了75%。垦殖可能是干旱区绿洲农田潜在碳汇的重要影响因素;但随垦殖年限延长,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下降,土壤质量又存在一定的退化风险。

分类号: S153.6

  • 相关文献

[1]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李月梅,曹广民,徐仁海. 2008

[2]引黄灌溉影响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 董林林,张海东,于东升,杨飞霞,史学正. 2018

[3]青海高寒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研究(英文). 李月梅. 2010

[4]青海高寒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研究. 李月梅. 2010

[5]土壤活性有机质(碳)的内涵和现代分析方法概述. 王晶,解宏图,朱平,李晓云. 2003

[6]长期不同施肥管理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的影响. 廖敏,彭英,陈义,谢晓梅,吴春艳,唐旭,刘玉学,杨生茂. 2011

[7]海南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轻组碳含量初探. 林晓东,漆智平,唐树梅,孟磊. 2012

[8]耕作对黄土高原和北美大草原三种典型农业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武天云,Jeff J.Schoenau,李凤民,钱佩源,Sukhadev S.Malhi. 2003

[9]填闲作物还田方式对烟田土壤轻重组有机碳的影响. 宋艳丹,韩会阁,王孟孟,徐文正,李建华,刘巧真,阎海涛,王典,吴照辉. 2024

[10]施用有机肥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安婷婷,汪景宽,李双异,于树,朱平. 2008

[11]外源有机碳对黑土有机碳及颗粒有机碳的影响. 曲晓晶,吴景贵,李建明,胡娟,张乐乐. 2017

[12]獐子岛养殖海域颗粒有机碳、颗粒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刘毅,张继红,杜美荣,蔺凡,丁刚,吴文广,房景辉. 2016

[13]广东省北江流域河流有机碳浓度历史重建. 罗艳,刘申,傅声雷,王春林,周国逸. 2009

[14]2012年秋季黄河口及莱州湾颗粒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白亚之,刘季花,胡利民,乔淑卿,杨刚,徐涛玉,石学法. 2016

[15]2018年春季西太平洋Kocebu海山区海水中颗粒态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 马骏,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段丽琴,王启栋. 2020

[16]秸秆碳对不同施肥水平低肥力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何振超,苏瑶,喻曼,陈喜靖,万美霞,沈阿林. 2019

[17]丘陵区坡面土壤有机碳及颗粒有机碳分布特征. 何鹏,邓良基,张世熔,黄春. 2009

[18]长期种植绿肥稻田土壤颗粒有机碳演变特征. 刘立生,徐明岗,张璐,文石林,高菊生,董春华. 2015

[19]栉孔扇贝对春季桑沟湾颗粒有机物的摄食压力. 张继红,方建光. 2006

[20]土壤有机碳分类与测定方法的研究概述. 赵林林,吴志祥,孙瑞,杨川,符庆茂,谭正洪.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