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袍品种乌龙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钟秋生
作者: 钟秋生;林郑和;陈常颂;单睿阳;陈志辉;游小妹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乌龙茶;加工;化学成分;感官品质
期刊名称: 中国茶叶加工
ISSN: 2095-0306
年卷期: 2015 年 06 期
页码: 15-19
摘要: 以九龙袍为鲜叶原料,对其在清香型颗粒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品质生化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乌龙茶初制过程中,各主要内含成分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均表现出降低趋势,至毛茶时,含量与鲜叶相比减幅分别达到9%、11%、16.8%;氨基酸含量在成品毛茶中比鲜叶显著高约20%,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不明显;通过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乌龙茶样品在烘干毛茶样时审评分数最高。乌龙茶的加工工艺通过影响内含成分的变化带动茶叶感官品质的变化,从而形成清香型乌龙茶独特的品质特征。
分类号: TS272.59
- 相关文献
[1]不同产区乌龙茶感官品质与茶汤化学成分分析. 蔡烈伟,许勇泉,周炎花,吴士彬. 2016
[2]不同花期紫娟茶树花的品质分析及加工工艺研究. 苟祎,夏丽飞,马玉青,杨恺清,吴致远,普金霞,叶红,申时全. 2025
[3]湖北乌龙茶感官品质分析与评价. 高士伟,龚自明,宗庆波,叶飞,郑鹏程,匡胜,王胜鹏,王雪萍,曾维超. 2014
[4]复方保健乌龙茶配方优化试验. 许俊铭,凌彩金. 2007
[5]冷冻干燥技术在乌龙茶加工中的初步应用. 叶乃兴,杨如兴,杨广,张方舟,王振康. 2004
[6]乌龙茶科技创新及其产业的发展趋势. 杨如兴,陈键. 2006
[7]闽北水仙采制技术. 张文锦,王先日. 2002
[8]乌龙茶香气组分及加工中变化研究进展. 胡海涛,苗爱清. 2002
[9]乌龙茶加工过程中色差变化研究. 苗爱清,舒爱民,胡海涛,凌彩金,庞式. 2009
[10]乌龙茶品种与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 林郑和,郝志龙,陈良城,高水练. 2004
[11]加工对肉类蛋白质氧化及肉品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南,李蛟龙,李鹏鹏,张牧焓,孙冲,徐为民,王道营. 2024
[12]福云杂交后代茶树新品种(系)白茶适制性研究. 崔宏春,黄海涛,郑旭霞,赵芸,张建勇,敖存,师大亮,窦立耿. 2023
[13]安顺名优绿茶的感官品质与主要化学成分. 沈强,邵亦俊,邵欣宇,郑文佳. 2014
[14]沿河古茶树茶叶的感官品质及化学成分. 沈强,张小琴,李兰东,贺永龙. 2015
[15]保压时间对白茶饼物理特性和感官品质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陈键,宋振硕,林清霞,王丽丽,傅永兴,陈林. 2022
[16]黔茶1号试制红茶、绿茶和黄茶的品质研究. 沈强,张小琴,罗金龙,杨肖委,刘晓霞,周良书,郑文佳. 2023
[17]勐海古树茶与生态茶品质化学研究. 陈玫,夏丽飞,梁名志,杨盛美,李晓霞. 2012
[18]不同年份德昂族酸茶的化学成分含量与感官品质评价. 马玉青,赵碧,杨天铭,潘联云,冉隆珣,梁名志,杨世达,杨明帮. 2022
[19]皖南烤烟烟叶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的相关性. 薛琳,朱启法,季学军,张忠锋,董建新,程森,蔡宪杰. 2016
[20]不同原料等级茯砖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黄浩,银霞,黄怀生,粟本文,郑红发.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茶树新品系'春绿'代谢物分析
作者:钟秋生;单睿阳;林郑和;黄婷;李鑫磊;陈常颂
关键词:茶树新品系;代谢物;非靶向代谢组学
-
湖南省玉米地方品种配合力分析
作者:郭欢乐;曾强;曹钟洋;彭明;陈志辉;李健权;汤彬
关键词:玉米;地方品种;配合力
-
瑞香、白鸡冠等18个杂交创新种质主要性状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钟秋生;杨军;林郑和;单睿阳;黄婷;陈常颂
关键词:茶树;杂交创新种质;农艺性状;EST-SSR;遗传多样性
-
玉米新品种福玉18的选育及栽培、制种技术
作者:彭明;唐卓;李亦文;彭继福;郭欢乐;曹钟洋;汤彬;陈志辉
关键词:品种选育;栽培;制种;福玉18;玉米
-
高等植物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作者:钟思彤;张亚真;孔祥瑞;金珊;陈志辉;陈常颂
关键词: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CAB);蛋白结构;生理功能;逆境表达
-
冠突散囊菌Ec-12上清抑制小鼠的伤寒沙门菌机制的初步分析
作者:李兆龙;孔祥瑞;林锋强;王秀萍;赵冉;彭小莉;陈常颂
关键词:冠突散囊菌;上清;鼠伤寒沙门菌;抑制
-
茶树叶片黄化变异相关的CAB基因家族鉴定及关键基因挖掘
作者:钟思彤;张亚真;游小妹;陈志辉;孔祥瑞;林郑和;伍慧妮;金珊;陈常颂
关键词:茶树;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叶色黄化变异;基因克隆;表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