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氮效率花生品种氮素累积与利用特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春晓

作者: 王春晓;凌飞;鹿泽启;姜蔚;臧宏伟;张伟;姚杰;兰丰;柳璇;王志新;郑永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花生;氮素;品种类型;产量;氮效率;氮累积与利用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ISSN: 1671-3990

年卷期: 2019 年 27 卷 011 期

页码: 1706-171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氮是花生(Arachis hypogaea)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明确不同品种氮素利用特点,可为花生氮高效品种筛选、培育及节氮栽培提供依据.桶栽条件下,利用15N示踪技术,测定了19个花生品种产量、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量及3种氮源供氮量等指标,并以供试品种的产量及氮效率平均值为基准,将品种划分为高产氮高效、高产氮低效、低产氮高效和低产氮低效4种类型,分析了4种类型品种氮素累积与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花生品种氮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氮高效型品种荚果氮效率平均为25.0 kg·kg-1,比氮低效型品种平均值高13.6%.2)营养体氮含量中等的品种有利于产量和氮效率同时提高,生殖体和整株氮含量不同类型品种间差异不大;在植株有足够氮积累的前提下,提高氮向生殖体的分配比例是高产氮高效品种的基本特征.3)不同类型花生品种土壤氮和肥料氮供氮水平与氮效率一致,根瘤供氮水平与氮效率因品种产量水平而异;当氮效率相近时,根瘤供氮水平高,有利于产量形成;氮高效型土壤供氮比例略高于低效型,根瘤供氮比例与土壤供氮比例相反,土壤氮与根瘤氮有较好的补偿效应;不同类型品种肥料供氮比例相差不大.4)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和氮效率与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高度一致,而不同类型品种间氮素生物效率差异较小.综上,不同类型花生品种产量和氮效率存在显著差异,选育产量和氮效率双高的品种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是未来花生节氮栽培的有效途径之一.

分类号: S565.201

  • 相关文献

[1]不同品种类型花生精播肥料与密度的产量效应及优化配置研究. 郑亚萍,王才斌,成波,吴正峰,姜淑庆,孙秀山,陈殿绪. 2007

[2]磷对花生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郑亚萍,王春晓,郑祖林,王鹏,冯昊,郑永美,于天一,王才斌. 2019

[3]弱光胁迫对两个不同类型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吴正锋,王才斌,万更波,杨年华,万书波,孙奎香,孙学武,冯昊. 2008

[4]不同氮效率玉米干物质形成及氮素营养特性差异研究. 李文娟,何萍,高强,金继运,侯云鹏,尹彩霞,张国辉. 2010

[5]干旱胁迫与氮肥施用量对花生产量、氮素积累及结瘤的影响. 丁红,孙运霞,戴良香,徐扬,张冠初,郭庆,秦斐斐,张智猛. 2023

[6]山东省不同生态区花生品质差异及稳定性研究. 王才斌,刘云峰,吴正锋,郑亚萍,万书波,孙奎香,孙学武,冯昊. 2008

[7]两个不同类型优质花生新品种肥料效应及优化施肥研究. 王才斌,成波,张礼凤,郑亚萍,孙秀山,杨新道,于安臣,王振栋,代永玲,鞠建华. 1999

[8]连作花生的生育特性研究. 万书波,王才斌,卢俊玲,李光敏,伦伟志,吴正峰,成波. 2007

[9]花生苗期氮高效基因型及其评价指标的筛选研究. 杨伟波,李东霞,符海泉,李虹. 2015

[10]江苏太湖地区不同生育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对不同播期气候因子的响应. 董明辉,陈培峰,江贻,曹鹏辉,宋云生,顾俊荣,谢裕林,乔中英,张文地,黄丽芬. 2021

[11]播种期对2个不同类型棉花品种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卢合全,李振怀,董合忠,李维江,唐薇,张冬梅. 2012

[12]钾对不同晚稻品种产量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聂军,廖育林,谢坚,鲁艳红. 2017

[13]成都平原不同茬口直播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熊洪,张林,朱永川,郭晓艺,周兴兵,刘茂,徐富贤. 2017

[14]黑龙港地区施氮方式对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魏建伟,李丁,李强,孟祥海,李会敏,乔文臣,孙书娈,赵明辉,赵凤梧. 2016

[15]不同穗型品种与移栽密度对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邹丹,唐启源,刘龙生,毛瑞清,郑华斌,旷娜,张明,刘虹. 2023

[16]成都平原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付明全,池忠志,姜心禄,郑家国. 2018

[17]长江流域5省市近10年国家审定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与其相应气候特性的分析. 王端,黄雅,朱晓妹,陆佳岚,方先文,李霞. 2018

[18]四川盆地稻茬麦垄作栽培技术研究初探. 黄钢,邓先和,郑家国. 2006

[19]钾对不同早稻品种产量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聂军,廖育林,谢坚,鲁艳红,周兴,黄科延. 2016

[20]安徽省一季中稻的适宜播栽期研究. 张德文,杨前进,王士梅,汪婉琳,朱启升.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