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肥力特征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梁尧

作者: 梁尧;蔡红光;闫孝贡;刘剑钊;袁静超;张洪喜;任军;王立春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春玉米;秸秆还田方式;种植方式;土壤肥力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2016 年 06 期

页码: 107-11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均匀垄与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肥力特征与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均匀垄与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玉米秸秆深翻还田能明显降低耕层(0~20 cm)的土壤容重,增加相应的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有机质与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对亚耕层(21~40 cm)土壤的培育作用更为突出,与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深翻还田使亚耕层土壤容重分别下降6.8%和10.2%,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20.1%和14.2%,速效氮含量分别增加12.2%和12.3%,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20.0%和22.0%。秸秆覆盖还田显著增加耕层的土壤有机质与速效氮含量,对亚耕层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不明显。在两种植模式下,秸秆不同还田方式玉米产量均表现为秸秆深翻>无秸秆还田>秸秆覆盖。在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深翻还田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土壤肥力,实现玉米的稳产与增产。

分类号: S141.4

  • 相关文献

[1]春玉米不同品种及种植方式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刘建,周根友,徐少安. 2002

[2]春玉米不同种植方式抗旱增产效益分析. 郑伟,霍剑锋,孟繁盛,慈艳华,张丽妍,边丽梅,董喆. 2014

[3]东北黑土区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玉米产量及养分累积特征. 蔡红光,梁尧,闫孝贡,刘剑钊,袁静超,张洪喜,任军,王立春. 2016

[4]“极早熟豌豆”在春季的前茬利用. 焦彬,梁德印. 1964

[5]施氮对不同土壤肥力玉米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郑伟,何萍,高强,沙之敏,金继运. 2011

[6]秸秆还田量对水旱轮作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白建忠,陈泽,丁永锋,张珞,赵营. 2017

[7]生猪养殖粪污与秸秆混合还田对吉林省土壤肥力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路杨,隋丽,周佳玲,常帅,赵宇,杜茜,张正坤,李启云. 2022

[8]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高产玉米氮肥最佳用量研究. 张佳,王永亮,郭彩霞,郭军玲,杨治平,张强. 2013

[9]贵州春玉米产量构成要素和养分积累及利用效率对不同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的响应. 谢婷婷,肖厚军,陈云梅,胡岗,秦松,赵伦学,何成兴,赵欢. 2022

[10]东北中部黑土区春玉米超高产田土壤肥力特征. 袁静超,张水梅,刘剑钊,范围,刘松涛,张畅,程松,任军,梁尧,蔡红光. 2023

[11]秸秆深度粉碎均匀抛洒还田降低秸秆焚烧率并提高养分归还量. 李超,程凯凯,廖育林,郭立君,周峻宇,罗先富,文丽,唐海明,汤文光,汪柯,肖小平. 2021

[12]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及红菜薹农艺性状的影响. 唐熙雯,周旋. 2024

[13]东北半干旱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高盼,申慧波,王宇先,蔡姗姗,徐莹莹,杨慧莹,王晨,张巩亮. 2024

[14]不同还田方式作物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王允青,郭熙盛. 2008

[15]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徐莹莹,刘玉涛,王宇先,杨慧莹,高盼,王晨,王淑荣,徐婷. 2021

[16]无水层节水灌溉丰产沟秸秆还田对水稻、油菜产量和土壤培肥的影响. 王允青,郭熙盛. 2009

[17]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 武际,郭熙盛,王允青,许征宇,鲁剑巍. 2011

[18]无水层节水灌溉丰产沟秸秆还田对水稻及后茬油菜产量的影响. 王允青,郭熙盛. 2006

[19]土壤真菌群落特征对长期玉米秸秆还田方式的响应. 张巩亮,徐莹莹,王宇先,杨慧莹,高盼,王晨,赵蕾. 2023

[20]玉豆轮作下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生长特性、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徐婷.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