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季氮素养分循环与平衡特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串丽敏

作者: 串丽敏;何萍;赵同科;徐新朋;周卫;郑怀国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氮素;养分循环;养分平衡

期刊名称: 应用生态学报

ISSN: 1001-9332

年卷期: 2015 年 26 卷 01 期

页码: 76-8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汇总2000—2011年文献数据以及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实测试验数据,研究了华北、长江中下游和西北地区小麦季经过土壤界面的氮素输入和输出各项养分循环参数,分析并评估了3大区域的氮素养分平衡状况.结果表明:华北、长江中下游和西北地区小麦季氮肥平均施入量分别为170、183和150 kg N·hm-2,上季作物秸秆氮素还田量分别为74.6、15.2和8.1 kg N·hm-2,种子带入量分别为4.9、4.2和3.5 kg N·hm-2.华北地区来自非共生固氮、大气沉降和灌溉水氮素养分输入量分别为15、12.9和9.9 kg N·hm-2,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别为15、14.5和5.8 kg N·hm-2,西北地区分别为15、9.4和7.7 kg N·hm-2.小麦收获时华北、长江中下游和西北地区地上部作物吸收的氮分别为174.3、144.4和122.3 kg N·hm-2,华北地区通过氨挥发、N2O排放和淋溶损失的氮素分别为19.9、2.6和11.8 kg N·hm-2,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别为9.4、2.4和15.5 kg N·hm-2,西北地区小麦季氨挥发和N2O排放量分别为3.4和0.7 kg N·hm-2,不计淋溶损失的氮素.由此计算的小麦季氮素养分平衡结果显示,华北、长江中下游和西北地区的氮素养分均表现为盈余,盈余量分别为78.7、66.0和67.3 kg N·hm-2,超出了养分允许平衡盈亏率,应适当调整氮肥投入,避免氮肥的不科学施用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中国小麦季氮素养分循环与平衡特征. 串丽敏,何萍,赵同科,徐新朋,周卫,郑怀国. 2014

[2]稻虾共作模式氮和磷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 佀国涵,袁家富,彭成林,夏贤格,程建平,徐祥玉,贾平安,谢媛圆,周剑雄. 2019

[3]橡胶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无性系PR107氮素体循环. 曹建华,蒋菊生,谢贵水,陶忠良,林位夫,陈俊明. 2009

[4]山西省小麦、玉米养分资源管理现状及其养分平衡研究. 杨博,陈明昌,杨治平,张建杰,张强. 2008

[5]不同小麦品种及秸秆处置方式对农田磷素平衡的影响. 盛婧,孙国峰,吴纪中,刘红江,王鑫. 2016

[6]小麦营养与旌肥. 王江民. 2004

[7]氮素水平对小麦根-冠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绪成,郭天文,谭雪莲,高世铭,上官周平. 2008

[8]不同氮素营养对小麦苗期根系发育及抗旱性的影响. 卢毅,董放,田田,戴爱斌,齐盛东. 2022

[9]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对氮素的敏感性分析. 王化敦,史高玲,张平平,张鹏,高春蕾,姚金保,马鸿翔. 2017

[10]小麦冠层氮素含量光谱估算研究进展. 郭燕,井宇航,贺佳,王来刚,冯伟,刘海礁. 2021

[11]水肥一体化对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张丽霞,杨永辉,尹钧,武继承,潘晓莹. 2021

[12]小麦对速效磷含量较高土壤中磷素的吸收和利用. 马民强,张永强. 1994

[13]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裴雪霞,王姣爱,党建友,张定一. 2007

[14]冬小麦冠层光谱红边参数的变化及其与氮素含量的相关分析. 卢艳丽,李少昆,白由路,谢瑞芝,宫永梅. 2007

[15]氮素对高大气CO_2浓度下小麦叶片光合功能的影响. 张绪成,张福锁,于显枫,陈新平. 2010

[16]氮素供应对小麦锌吸收、转运和向籽粒累积影响的研究进展. 薛艳芳,李宗新,张慧,夏海勇,王恒. 2015

[17]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裴雪霞,王姣爱,党建友,张定一. 2007

[18]小麦氮素高效利用的研究进展. 柴彦君,黄丽,袁家富,熊又升,赵书军,彭成林,徐祥玉,刘晔. 2009

[19]氮素与品种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效应. 杨延兵,高荣岐,尹燕枰,张春庆,管延安. 2005

[20]水分与氮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综述. 姜小凤,郭天文,郭建国.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