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研究与利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秉华

作者: 刘秉华;杨丽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生物学通报

ISSN: 0006-3193

年卷期: 1992 年 05 期

页码: 15+3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细胞核雄性不育,简称核不育,是由核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缺失引起的雄性不育类型。植物两性花的雄性不育现象早在1763年就有报道,随后又在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百合科(Liliaceae)、石楠属(PhotiniaLindl)和其它属发现雄性不育。在对大量雄性不育材料遗传分析的基础上,Sears在本世纪40年代中期把雄性不育分为核不育、质不育和核质互作不育三种类型。而后,Edwardson(1956)把质不育和核质互作不育合为一类,提出了多数人可以接受的“二型说”。核不育是一种最常见的雄性不育类型,人们已经在玉米、棉花、大麦、小麦、粟(Setaria italica,我国北方俗称谷子)、油菜、蕃茄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