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小麦幼苗耐低温特性鉴定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泽全

作者: 舒长生;赖运平;董雪芳;李俊;魏会廷;彭正松;杨武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耐低温;人工合成小麦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10 年 26 卷 12 期

页码: 135-13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人工合成小麦(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遗传变异丰富,具有丰富的抗性基因,是现代小麦改良的优异基因资源。为了鉴定人工合成小麦品种的耐低温特性,筛选耐低温种质资源。利用59个栽培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um,AABB)/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DD)和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AABB)/节节值(麦各人性工状合低成温小与麦室,温在下室测温(定1值8℃的)比和值低)温和(隶4属℃)函处数理法下相测结定合萌的发方1法5天,综的合幼评苗价形人态工指合标成,采小用麦性品状种相的对抗低温特性。结果表明,栽培二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小麦的耐低温特性总体较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小麦强;筛选出一批耐低温特性强的栽培二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小麦材料,可用于小麦耐低温育种。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小麦品种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苗期叶片生长研究. 徐玉平,彭正松,廖杰,杨武云. 2009

[2]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育种利用效率. 刘泽厚,王琴,叶美金,万洪深,杨宁,杨漫宇,杨武云,李俊. 2024

[3]人工合成小麦Am3大穗多粒QTL的发掘与利用. 王瑾,廖祥政,杨学举,周荣华,贾继增. 2008

[4]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魏会廷,杨粟洁,李朝苏,汤永禄,胡晓蓉,杨武云. 2009

[5]氮磷钾胁迫下不同D基因组人工合成小麦生长和养分积累差异. 杨武云,万洪深,张冀,李俊,雷建容,王琴,阳路芳,田丽,张庆玉. 2015

[6]“川麦38”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胡晓蓉,陈华华,万洪深,廖杰,曾云超,杨玉敏,李俊,彭正松,杨武云. 2007

[7]川麦42中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的一个高产位点鉴定. 魏会廷,胡晓蓉,李朝苏,汤永禄,刘登才,杨武云. 2011

[8]利用SSR标记分析川育12×人工合成小麦Syn780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偏分离现象. 李俊,杨玉敏,廖杰,彭正松,汤永禄,杨武云. 2007

[9]28份人工合成小麦对禾谷孢囊线虫、纹枯病、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抗性. 李洪杰,王晓鸣,陈怀谷,徐世昌,刘太国. 2013

[10]CIMMYT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籽粒硬度puroindoline基因等位变异检测. 陈锋,夏先春,王德森,Morten Lillemo,何中虎. 2006

[11]CIMMYT新型人工合成小麦Pina和Pinb基因等位变异. 李根英,夏先春,何中虎,孙其信. 2007

[12]人工合成小麦的颖壳硬度和穗发芽抗性关系研究. 赵远玲,孙连发,陈立君,杨淑萍. 2008

[13]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实现产量突破的育种实践. 杨武云. 2024

[14]盐胁迫和外源物对人工合成小麦发芽及生长生理影响. 胡文,万洪深,何娟,李俊,杨武云,肖春,雷建容,杨晶,杨玉敏. 2023

[15]利用SSR标记分析“川麦42”和“川麦43”的遗传差异. 李俊,杨武云,彭正松,杨烈. 2006

[16]抗条锈、抗穗发芽六倍体人工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 tauschii783的SSR标记分析. 魏会廷,杨武云,彭正松. 2005

[17]人工合成春小麦新品种龙春166及栽培技术. 李铁,孙连发,高凤梅,李冬梅,赵远玲,孙铭隆,迟永芹,孙毅民. 2020

[18]人工合成小麦抗白粉病未知基因的SSR标记. 赵远玲,李祥羽,孙连发,陈立君. 2011

[19]川麦42等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的示范推广及成效. 李朝苏,郭大明,李华,吴春,代昌富,李俊. 2009

[20]人工合成小麦种质资源抗旱性评价及筛选. 俞天胜,曾潮武,王威,苗雨,李玉峰,叶凯.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