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草杂交种灰色关联分析与评判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尹利

作者: 尹利;逯晓萍;傅晓峰;李美娜;郭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高丹草;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分析与评判

期刊名称: 中国草地学报

ISSN: 1673-5021

年卷期: 2006 年 28 卷 03 期

页码: 21-25+43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度法对一年生新型饲用作物高丹草(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的单株鲜重及其它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而且还对高丹草的6个杂交种进行了灰色评判。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的同一性状与单株鲜重的关联度不同,同一组合内的不同性状与单株鲜重的关联度也不同,其关联度顺序为:茎粗(r=0.809)>分蘖数(r=0.789)>叶/茎(r=0.752)>叶宽(r=0.725),叶长(r=0.725)>穗长(r=0.694)>叶片数(r=0.639)>小穗数(r=0.638)>株高(r=0.632)>生育期(r=0.607);在6个杂交组合中,皖草2号和2003-GB为较好的饲用作物组合,其余4个为一般组合,在高丹草生产中可推广皖草2号和2003-GB。

分类号: S544

  • 相关文献

[1]高丹草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石悦,杨东升,房永雨,柴文娟,刘拴成,贺如彤. 2022

[2]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高丹草遗传图谱构建及相关性状QTL定位. 于肖夏,南志标,于卓,杨东升,谢锐,石悦,吴国芳. 2018

[3]几种有机肥料在高丹草上的应用效果. 黄东风,林新坚,罗涛. 2005

[4]卫星搭载对高丹草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左艳春,杜周和,胡祚忠,寇波云,沈则宏,王应和. 2008

[5]不同甜高粱与高丹草品种在呼伦贝尔岭西地区的适应性评价. 樊荣,姜超,郝建玺,肖燕子,马艳红,于肖夏,房永雨,李景伟,李家郡. 2024

[6]高丹草新品种巴牧1号的选育. 闫文芝,邬福祥,张煜杉,王刚,陶格斯,李成. 2013

[7]高丹草在贵州中部台地适应性研究. 陈国南,陈晓静,杨菲. 2010

[8]几种高丹草的青贮效果评价. 吕宁,项锴锋,娜日苏,祜群,杨秀芳,梁庆伟. 2015

[9]铜胁迫对高丹草和紫花苜蓿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王瑞刚,唐世荣,郭军康,赵玉杰,宋正国. 2010

[10]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红三叶和高丹草Cs、K竞争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方华为,贾炎,郑向群,丁永祯,刘岩,刘书田,郑宏艳,周莉. 2015

[11]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红三叶和高丹草Cs、K竞争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方华为,贾炎,郑向群,丁永祯,刘岩,刘书田,郑宏艳,周莉. 2014

[12]高丹草航天不育材料的扦插繁殖. 杜周和,陈永霞,左艳春. 2009

[13]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红三叶和高丹草Cs、K竞争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方华为,贾炎,郑向群,丁永祯,刘岩,刘书田,郑宏艳,周莉. 2014

[14]6个高丹草新品系在甘肃半干旱区筛选试验研究. 王国栋,贺春贵,何振富,顾娴,郝生燕,邹凤轩,刘陇生. 2020

[15]种植密度对陇东旱塬区光敏型高丹草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何振富,贺春贵,王国栋,刘陇生. 2018

[16]饲料新秀-高丹草. 杨俊卿. 2000

[17]高丹草叶片总蛋白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 韩平安,李晓东,石海波,王良,牟英男. 2017

[18]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高丹草'晋草4号'农艺性状和光合指数的影响. 吕鑫,平俊爱,杜志宏,李惠明,牛皓,王玉斌,张福耀. 2019

[19]不同饲草青贮料对肉牛育肥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许岳军,付薇,周丽,桂永清,任建华,陈敏,韩永芬. 2022

[20]宁夏六盘山区饲用高粱和高丹草品选及种植方式研究. 李聚才,施安,张俊丽,于洋,桂林国,杨文亮,王自谦,邵喜成.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