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敏不育粳稻及其杂交后代的光周期效应指数(PE)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薛光行

作者: 薛光行;陈长利;陈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雄性不育;光周期效应指数;遗传力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1996 年 22 卷 03 期

页码: 271-27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作者通过剥蘖分株,把供试水稻每一单株的4个第1次分蘖分别栽培在高温长日(光照时数/平均气温为15小时/28.4℃)、低温长日(15小时/23.5℃)、高温短日(10小时/28.4℃)和低温短日(10小时/23.5℃)环境下,在对号统计供试个体分株苗的育性(花粉败育度和小穗不育率)、计算个体光周期效应指数(PE,等于长日与短日植株育性之差)的基础上,分析了光敏不育粳稻(农垦58s、7001s)及它们的杂交F_1、BF_1和F_2个体、群体的PE.结果表明:1.农垦58s和7001s群体的PE以花粉败育度(或小穗不育率)为指标时大于50%(或 6.4%).温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F_1群体的PE表现超亲优势.3.BF_1和F_2个体的PE(A)或PE(B)(分别表示以花粉败育度或小穗不育率为指标的PE)的变异远大于双亲.PE(A)的遗传力估值为82.0%(高温环境)和71.8%(低温环境);PE(B)的遗传力估值为58.0%与14.8%.4.F_2个体的PE(A)或PE(B)呈偏态的双峰连续分布.其中有约5%的PE(A)、10%的PE(B)高于双亲的最高值.据此研究结果,作者建议光敏不育水稻育种应注重对PE性状的选择.

分类号: S511.22

  • 相关文献

[1]光敏不育粳稻及其杂交后代的光周期效应指数(PE)分析. 薛光行,陈长利,陈平. 1996

[2]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雄蕊维管组织超微结构观察. 刘利华,周天理. 1992

[3]转反义vp1基因培育水稻抗穗萌雄性不育系的设想. 唐俐,邓晓湘,廖翠猛. 2004

[4]细胞工程在水稻雄性不育系育种上的应用. 李莉,李雅礼,李新奇. 2010

[5]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gamyb5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杨正福,张迎信,孙廉平,张沛沛,轩丹丹,刘嶺,胡霞,李紫荷,占小登. 2016

[6]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效应研究综述. 王彦荣,王妍,代贵金,蔡伟,吕晶. 2000

[7]化学杀雄剂号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黄雪清,杨安南,周月兰,张金渝. 1999

[8]水稻雄性不育遗传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代贵金,王彦荣,华泽田,尹金梅. 2008

[9]对光周期敏感性核不育水稻的初步研究?修饰基因对光敏感雄性不育后代表现型值的 影响. 薛光行,邓景扬. 1991

[10]CRMS诱导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Ⅰ.CRMS诱导水稻雄性不育的效果. 王熹,俞美玉,陶龙兴,姚福德. 1991

[11]水稻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 麦景强,罗越华,夏志辉,陈守才. 2008

[12]水稻雄性不育的发展现状及杂种优势利用. 黄胜东,谷福林,苏自强,张美娟. 2005

[13]吡喃酮类衍生物对水稻的杀雄作用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黄雪清,高东迎,杨安南,孙立华,张金渝. 2001

[14]光周期条件下对水稻光敏不育温度效应值的影响. 薛光行,申岳正. 1997

[15]水稻雄性不育新材料SC316的育性遗传研究. 台德卫,易成新,黄显波,杨剑波,李莉. 2011

[16]水稻光周期敏感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学研究: F2分离群体育性分布的多态性. 薛光行,邓景扬,赵建宗,陈平,申岳正. 1995

[17]试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雄性不育”的思维方法. 李杨瑞. 2004

[18]试议光敏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 薛光行,申岳正. 1995

[19]水稻雄性不育类型及不育机制的研究进展. 唐焱锋,余东,袁定阳. 2023

[20]化学杀雄剂Ⅲ号诱导水稻雄性不育过程中幼穗、颖花、花药中核酸和蛋白质代谢研究. 黄雪清,高东迎,杨安南,孙立华,张金渝.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