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梅州特色客家茶树新品系的生物学性状调查及主要生化组分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吴华玲

作者: 吴华玲;陈栋;李家贤;乔小燕;黄华林;何玉媚;关美玲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客家茶;品系;生物学性状;生化组分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11 年 27 卷 28 期

页码: 295-30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今后开发新型客家茶产品、恢复和发展梅州客家历史名茶奠定良好的资源和数据基础,对梅州清凉山茶和锅叾茶2个系列的13个客家茶树新品系的生物学性状进行系统调查,并对各品系春、夏、秋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清凉山茶系列属灌木型小叶种,发芽密度大,芽头数高达1719~2862个/m2,百芽重8.4~15.2g;锅叾茶系列为乔木或小乔木型中小叶种,发芽密度比清凉山系列小,芽头数450~774个/m2,但芽叶较大,百芽重25.0~43.8g。13个客家茶品系内含物都很丰富,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和儿茶素含量变化趋势较一致,为夏茶>春茶、秋茶,而游离氨基酸含量春茶显著高于夏茶和秋茶,可溶性糖和咖啡碱含量在三季间的变幅均较小;2个茶系列间的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大,锅叾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含量和酚氨比普遍比清凉山茶高。

分类号: S571.1

  • 相关文献

[1]广东客家茶代表产品的主要品质成分比较研究. 卓敏,王秋霜,操君喜,陈栋,黄华林,马绵霞,邵燕华. 2013

[2]广东客家茶的感官品质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卓敏,陈栋,王秋霜,肖力争. 2011

[3]利用光谱反射率估算叶片生化组分和籽粒品质指标研究. 王纪华,黄文江,赵春江,杨敏华,王之杰. 2003

[4]烤烟成熟鲜烟叶生化组分高光谱估算方法筛选. 李佛琳,赵春江,刘良云,王纪华,曹卫星. 2006

[5]碳源和氮源加富对脆江蓠生长及生化组分的影响. 隋海东,毛玉泽,郭晓亮,沈淑芳,方建光. 2015

[6]充气培养对半叶马尾藻生长﹑营养盐吸收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韩婷婷,付贵权,齐占会,廖秀丽,黄洪辉. 2015

[7]茶树育种品质早期化学鉴定——Ⅱ.鲜叶的主要生化组分与绿茶品质的关系. 杨亚军. 1991

[8]茶树育种品质早期化学鉴定——Ⅰ.鲜叶的主要生化组分与红茶品质的关系. 杨亚军. 1990

[9]罗坑野生红茶感官审评及其生化组分研究. 姜晓辉,吴华玲,陈栋,乔小燕. 2014

[10]三都野生茶树表型性状和生化组分多样性分析. 杨春,郭灿,乔大河,郭燕,梁思慧,李燕,陈正武. 2023

[11]不同颜色地膜覆盖栽培对朝天椒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赖卫,杨红,刘崇政,凃祥敏. 2014

[12]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不同播种量对生物学性状、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方向前,杨粉团,李忠芹,柴寿江,孟祥盟,谭国波,赵洪祥,张丽华,李伟堂,于雷,刘春光,边少锋. 2009

[13]变温处理杂交辣椒种子对其植株生物学性状及果实发育的影响. 吴克顺,陈修斌,傅华. 2009

[14]天蚕(A.yamamai)与美洲野蚕(A.polyphemus)远缘杂交后代的生物学性状简报. 朱有敏,董绪国. 2002

[15]4种黔产迷迭香生物学性状和精油成分的比较研究. 于二汝,王少铭,魏忠芬,罗莉斯,李德文. 2017

[16]两个引进樱桃新品种的生物学性状评价(英文). 金方伦,黎明,韩成敏,张发维,敖学熙. 2015

[17]13个引进砂梨品种生物学性状评价. 金方伦,向青云,韩成敏,罗会贤. 2009

[18]不同硫水平对紫花苜蓿产量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安丹丹,王慧军,刘忠宽,陶佩君. 2007

[19]等离子体处理对无壳南瓜种子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方向前,赵洪祥,曹文明,孟祥盟,张丽华,谭国波,闫卫平,边少锋,李德陆,柴寿江,李忠芹,邱义图,郑军虎,郑在环,于晶. 2009

[20]論豆科綠肥根瘤菌剂的施用技术. 李惠珍. 196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